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武汉网红窗帘怎么被博物馆给收藏起来了?
窗帘,博物馆,疫情武汉网红窗帘怎么被博物馆给收藏起来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武汉网红窗帘怎么被博物馆给收藏起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许是因为他承载了一个特殊时期的回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
武汉一小区住户离家时窗户未关,结果碰上武汉封城,窗户就一直这么敞开着。隔壁邻居拍了视频,发到网上,结果没想到就火了,于是每天被网友催着更新,看看窗帘的状态。直到武汉解封,业主回到家才把窗户关上,窗帘连续剧就结束了。
业主觉得这个窗帘见证了武汉从封城到解封的全过程,于是想把这个窗帘捐给湖北省博物馆,想通过这个窗帘,把发生在武汉的这段故事流传下去,没想到的是湖北省博物馆接受了捐赠,派专人把窗帘取走了!
以后去湖北省博物馆,就可以看到那个饱经沧桑的窗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媒体报道,在疫情期间,被拍成“连续剧”的武汉“网红窗帘”,将被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坦白讲,这有些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飘散在窗外的窗帘”数日没人收回家中。但是,周邻却将窗帘的飘散状态,沿着疫情的发展时间点,同步的记录下来。于是,“窗帘”就不只是“物性的窗帘”,而成为记录历史境况的证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飘散在窗外的窗帘”数日没人收回家中,如果放到正常的秩序下,可能更多的倾向是,长时间外出的主人不够细心。但是,放在这次疫情的背景中,想必更多的倾向会直指“隔离所导致的无法回家”。所以,作为“飘散在窗外的窗帘”,就自带记录的特性。
并且,基于这样的特性,再加上周邻的关心,“窗帘”又被“拟人化”。所以,“窗帘的连续剧”才会触发舆论共鸣,成为这次疫情中,释放压抑的积极通道。所以,“网红窗帘”永久被收藏在博物馆,确实也是分量足够。至于它的主人,觉得有些意外,可能更多是基于“窗帘的物化属性”而言的。
可事实上,“博物馆”所收藏的一切物品,都是超脱物化属性的。因为,博物馆收藏物品,更多的意义是将“特别的事物”置身于历史进程当中来看的。因为,很多时候,仅靠文字本身,只能复述发生过什么,但是很少能有介入感。并且,绝大多数人,对于实物的感受力都要强于对文字的感受力。
所以,博物馆对“特别的事物”进行收藏和再现,就显得很重要。当然,这次疫情之后,博物馆要收藏的“特别的事物”应该还很多。之所以“飘散在窗外的窗帘”能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就在于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源于社交媒体的放大。
因为,就“飘散在窗外的窗帘”和邻人的记录行为,可能还不足以迈过被博物馆收藏的门槛。所以,就“武汉网红窗帘被博物馆收藏”这件事情来讲,更多体现的是,“疫情背景下的飘散窗帘”所触动的舆论表情。而这背后的力量推动,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
“网红窗帘”进博物馆,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特有现象。因为,要不是社交媒体的推动,可能“飘散在窗外的窗帘”,也只是疫情中的一抹哀伤,并不会被博物馆当作历史进程的证物收藏。所以,对于“网红窗帘”进博物馆,更多是基于群体效应的考量。
因为,在疫情期间,类似的现象有很多,唯独“网红窗帘”被载入史册,除却“它的主人”和“记录的邻居”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多的力量来自于社交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红窗帘”的核心“不是窗帘”,而是“网红”本身的影响力。
因为,“网红本身”的意义在于传播度广泛,而传播度广泛意味着辨识度高,而辨识度高本身就是被博物馆收藏的基本门槛。所以,加之疫情本身的背景,“网红窗帘”自然当仁不让,成为辨识度较高的疫情见证物。甚至,多年以后,可能我们会忘记很多宏大的事物,但是“网红窗帘”却能唤起更多人的记忆。
要知道,博物馆中所收藏的物品,如果拿到所处时代中,可能都是稀松平常的物品。所以,作为收藏的价值,更多是基于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见证作用。当然,有一些特别的物品,可能在当时也是重要的物品。不过,多数被博物馆收藏的物品来讲,更多是基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存在的。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我们既要记住宏大的事物,也要记住那些微小的事物。因为,构成历史镜面的元素,永远是不分大小的。只有我们足够敬畏那些微小的事物,并且愿意把其中释放出的情绪严肃化,具体化,才能寻回原味的历史。
不得不说,这次疫情后的“复盘”,“博物馆的做法”让人感到某种超越性。因为,就以往的惯例,只有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才能被历史记住。而处于历史边缘的事物,总是不被待见。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方式,追忆方式的改变。
于此,就社交媒体对“网红窗帘”进博物馆再次聚焦关注,这可能是将其定性为历史证物的“一次官宣”。毕竟,它出自于常人的居所,如果不进行叠加式的深入民心报道,很容易被低估,甚至会被认为有些不够格。所以,随着这次社交媒体的再次围观,也是对“素物设定”的一次洗刷。
因为,普遍的博物馆收藏认知,一定是要高大上,要不跟名人相关,要不跟大事件直接相关。“这两点”而言,“网红窗帘”都不太沾边。所以,“网红窗帘”进博物馆,肯定会被诟病。但是,面对“诟病”不见得就要“自我怀疑”,因为,对于“网红窗帘”本身,早已超脱物性。
当然,也要“清楚一点”,“网红窗帘”只是见证疫情时期的一种视角,并不能成为绝对视角。所以,要是以抬杠的逻辑反对“网红窗帘”进博物馆,自然也可以说出万千理由。但是,回到历史记忆本身,可能谁也无法否定它对历史的记录。
不得不说,唤起历史的记忆,“人,事,物”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人来讲,更多会走向精神遗产的凝结,而事往往只能最大限度的“复盘”,却无法进行复刻。只有物可以永恒地留下来,成为“证明”,“证据”,“证词”。所以,窗帘是永恒的,但是它的主人终究会被遗忘。
上一篇:这个房子户型如何?有什么缺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