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家为什么认为吕后掌权十五年是篡权夺位?
吕后,刘邦,她的史家为什么认为吕后掌权十五年是篡权夺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吕后掌握权力的十五年时间里,她实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她的德政。虽然她也有很多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但她掌权期间的德政与秽政是并存的。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们只记得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制造的人彘事件,在功臣韩信、彭越身上制造了灭三族事件,以及吕后对刘姓皇族毫不留情的杀戮事件呢?吕后在人们记忆中的形象如此恶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但是这个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点,就是吕后的德政,我发现老百姓都没有记住,吕后的秽政人们都记得可清楚了,这个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读《史记》之际,总有1种感觉,吕后这个人尽管确实很坏,但是她还是做过一些好事,只是她做的好事没有被人记住而已。如果今天不在这儿替她说两句,我觉得对她有点冤枉了,当我站在这儿评价吕后之际,其实心里也很矛盾。吕后要作为1个人来说,她简直就不是个人,但是她确实也做过一些好事,这样的人,该如何评价她?一提起吕后,大家都会想到1个词---人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1个现象呢?我们对待历史人物,历来都是有2种评价,1种是历史评价,1种叫民间评价;历史评价,是对1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都要说到,不能只是片面地说这个人是如何的坏,同时还要顾及到她在历史上的一些功劳。民间评价就不一样了,民间评价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别重视人性,而吕后的民间形象非常恶劣,这就导致了人们疾恶如仇的心理,记不住她有过的德政了。吕后的民间评价如此恶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三点:第一,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司就是管事,司晨就是那个鸡早上管打鸣,牝鸡司晨翻译过来,就是母鸡报晓。这是有性别歧视的,它专门讽刺的是女性主政,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女性的称制者,所以她的行为特别受人关注。比如说,刘邦有8个儿子,那么他至少有8个妻子,其实远不止如此。但是,吕后呢?她有1个宠幸的臣子叫审食其,这个审食其据说是中国10大男宠之首,我们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刘邦有那么多妻妾,大家觉得很正常;吕后要有1个男宠,就觉得这不得了,这个就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特别容易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作为1个女性的领导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点,人性缺失。民间评价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吕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误,就是缺少人性。我们可以分析她的三件事,比如说杀功臣,在这件事情上,她刚好和民间的评价相背离。民间评价有1个重要的原则,叫知恩报恩,韩信是吕后的恩公,同时也是汉朝的恩公,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当时韩信在齐国统领三十万大军之际,假如他帮助项羽,刘邦就灭了;结果他帮助刘邦,项羽也就灭了,他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但是吕后把他杀了。民间还流传1个说法,说吕后把韩信用1个布袋兜起来悬着,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用竹签字一点一点地把他刺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是有来头的,它的来源是源于对吕后残忍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如果吕后是1个很贤惠的人,你杜撰这个没有人相信。这个三不见流传很广,很多人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的记载,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的事。但这事恰恰说明了吕后的民间形象恶劣,她知恩不但不图报,反而是以怨报德,怎么能够得到民间老百姓的善评呢?我们再看她杀戚夫人,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当诛,不至于死,而且她的死是人彘事件。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吕后还让她的儿子汉惠帝去看人彘,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竟然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吕后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更何谈老百姓会怎么看待她这件事情?吕后把戚夫人杀了不说还要制成人彘,还要向她的儿子来炫耀,这在她所有的事情中间,数这个人彘事件是她最大的败笔,这在她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最黑暗的一幕,也是最不为后人所齿的。民间老百姓有1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她的取死之道,但她在挑战失败以后,已经是弱者了,对待1个弱者,怎么能这样残酷地虐杀她?吕后这样做当然得不到民间的善评。从这一点上说,她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丧尽天良。吕后不光是这样残酷地对待戚姬1个人,而且是极不人道地对待很多人,用我们今天的反人类罪给她戴上,那也是不为过的。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事情就是封诸吕,这个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的善评。因为人们在民间评价中间,除了我刚才说的同情弱者,以德报德,知恩报恩以外,民间评价还有1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民间评价非常强调的是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如果你吕姓的人立了功被封侯,或者是刘姓的人封王,大家无可厚非。可是你吕姓没有立功,非要占那个王,民间就不认可。从这一点上说,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重要原则,就是正统的思想观念,她的做法是和正统观念背道而驰的。讲到这里,我倒是真想为吕后提个建议。吕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吕姓富贵,并且能够世代富贵。但是,就这富贵二字,吕后选择有误,她可以给吕姓钱,给吕姓地,不一定非要吕姓的人去做王。特别是不能杀1个姓刘的,安排1个姓吕的,再杀1个姓刘的,再安排1个姓吕的,这样做就不得人心了。即使给了吕姓钱,封了吕姓侯,只要不给他们封王,哪怕是封一群侯,也不会引起天下大乱。因为你让他们富,遏制住了他们贵,只有这样吕姓的人才可能平平安安,世代延续下去。一旦封王就是既富且贵,这就犯了大忌,既富且贵这叫逆势而行,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吕后她是听不到我这个富而不贵的建议了。最后我还要再谈一点吕后民间形象恶劣的原因。吕后是有一些德政,也有一些秽政,她的德政是面对全国老百姓的,不是对哪1个人的,所以不容易被人们记住;而她的秽政是面对着1个个具体的人,如戚姬、韩信、彭越、刘如意等人,而且又有很生动的故事,所以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假若你给很多的人每人一百块钱,可能谁也记不住;但是你要给1个人一百万,大家马上就记住了。当你做最高君王惠及天下之际,有的时候人们记不住你;但是你对某1个人违反常规,特别破格,人们就记住了,这应当也是1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吕后确实也有点冤枉。以上我们对吕后做了1个比较全面的,就是我认为的所谓全面的1个评价。这个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1个临朝的女主,她为稳定汉初的社会,推动汉初经济的发展,废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应当得到肯定。但是这个人也做了许多丧尽天良、人性缺失的事情。但是历史非常奇怪,历史只记住了她的秽政,却很少想到她的德政,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谢谢阅读请加关注和点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