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家为什么认为吕后掌权十五年是篡权夺位?
吕后,刘邦,她的史家为什么认为吕后掌权十五年是篡权夺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史家为什么认为吕后掌权十五年是篡权夺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功过是非吕后的一生非常复杂,她有许多秽政,比如说杀功臣、诛皇子、虐杀戚姬等。但是,她还有一些德政,就是她也为当时汉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做了一些好事。那么,这么1个非常复杂的多面人物,我们该怎样评价她?该怎样认识她?我觉得这里边应当注意到的就是,在吕后和汉惠帝执政的这十五年间,社会政局比较稳定;斗争的激烈性,主要是表现在上层权力集团的争夺,而整个社会还是稳定的。在吕后掌权的十五年时间内,她对功臣大开杀戒,对刘姓皇族大开杀戒;又从私欲出发大封诸吕为王,整个宫廷的政治斗争呈现出一片血雨腥风。而一般情况下,封建社会的宫廷政治和江山社稷的稳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为什么在吕后掌权期间,虽然上层斗争激烈,但整个社会却表现得相当平稳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第1个问题。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在平定黥布之乱以后,病情是日渐严重。在他最后拒绝医生为他看病之际,吕后开始询问他身后事了。刘邦一生中间,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两次重伤都是箭伤,一次是荥阳会战,一次是平定黥布,特别是他平黥布回来以后,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间了。这一天,吕后请医生给他看病,医生问了病情,刘邦问能不能治?医生说可以治。刘邦这个时候就把医生给骂了一顿,高祖骂曰:我提三尺剑起义,有了今天,这是天命;我今天的病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天命。然后,给了看病钱,打发医生走了,最后拒绝吃药,不再治了。他伤得那么重,病得那么重,拒绝治疗,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从来没有过的。吕后已经有预感了,在刘邦最后弥留的时候,她就向刘邦问了几个问题,说陛下万岁之后,萧相国(箫何)如果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如果曹相国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有一点耿直,认死理,可以让陈平辅佐他;陈平这个人智谋有余,但是不能独挡全面。还有1个人是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虽然不善于言辞,但是他很忠诚,安刘氏者必勃也,最后能够安定刘姓江山的,一定是这个周勃。这个话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后人追记的意思,刘邦临死之际怎么能想到会出现危机,周勃最后能够安刘氏呢?所以,史书上说的东西,我认为有的时候也不可全信。吕后又问了,再往后呢?意思是王陵、陈平、周勃之后呢?刘邦说,再往后也用不着你管了。那意思是再往后,你也不在了。这个故事说明在刘邦弥留的时候,吕后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相国的人选。汉代的相国权力非常大,我们在前面讲了《大封诸吕》,吕后想封诸吕为王,她问王陵,王陵就以白马盟约为理由拒绝她。吕后就没有办法,尽管她那么大的权力,她想封,王陵1个宰相不同意,她就封不了。最后吕后是把王陵的官升了一下,去做后少帝的太傅,这样腾出位置来,才补了1个丞相,这才完事。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来,汉代的相权非常重要,因为皇帝有的时候有一些具体事情都是由相国来处理的。而这个相国的人选是刘邦在遗言中留下来的,正像前面讲的顾命制一样,这几个顾命大臣是刘邦的遗言留下来的。这说明,吕后这个时候考虑的问题,是整个相权的平稳交接,而相权的平稳交接,又意味着政治的连续性,政策的连续性,意味着社会的稳定。所以说,在这十五年间,尽管上层斗争十分激烈,但是,整个社会却是稳定的。同时也说明,吕后这个时候并没有野心,至少说她还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客观地说,吕后这个人有私心而无野心;她有私心,而且有的时候私心很重,特别是在汉惠帝去世以后,她觉得孤立无援了,恨不得把姓吕的都给拎上来,做她的左右臂膀。但是,她没有篡夺刘氏江山的想法,她对汉初的政治稳定还是起了作用的。刘邦这个遗言吕后是执行了,刘邦死以后,箫何任相国;箫何死了以后,曹参任相国;曹参死了以后,王陵是右丞相,陈平是左丞相,周勃是太尉。一直到惠帝死了以后,吕后要封诸吕为王,王陵是坚决抵制,这个时候她才把王陵调开。在这之前,她完全是按照刘邦的遗言去做的,应当说,这对当时政局的稳定是1个很重要的保障。而吕后在刘邦弥留的时候,别的都不问,只问相国人选,也说明她确有政治家的头脑,眼看着这老头子就要死了,此时她首先想到的是相国由谁来继任,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吕后这个人政治眼光是有的,她对稳定汉初的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肯定的。[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吕后不仅仅是1个心狠手辣、只有私欲的女主,她还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在刘邦死后,虽然她诛功臣、杀皇子,但却乱家不乱政,在政治上她稳定了汉初的政局,促进了汉朝的发展。那么,除了稳定汉初的政局以外,吕后在她掌权的十五年时间里,还有哪些对社会发展有作用的政令呢?我们前面讲的都是她干的那些坏事,这里边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讲一下。废除苛法。秦朝的灭亡对汉初人的震动非常之大,秦王朝那么强大,就陈胜领着几百个庶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响应,三年时间就亡了。所以,从刘邦建国一直到吕后时代,很多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具有政治头脑的文人,都在思考1个问题,秦为什么会亡,汉为什么兴,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人们达成1个共识,普遍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苛法,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了。我们看刘邦打到关中以后,他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就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要把秦朝所有的法律都废除。当然,这个约法三章在当时是个临(]时性的措施,秦朝的法律是有很详细的法典记载的,1个约法三章根本解决不了很多问题,当时的做法就是为了取得民心,争取关中父老的支持。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针对着秦朝的苛法来的,因此这个举措是大得民心。但是,刘邦太仓促了,他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废除掉,结果,从刘邦称汉王开始,一直到刘邦高祖十二年去世,这十二年间很多法律都是沿用秦朝的,秦法一直沿用到汉初。其中最著名的1个法律,就是我们在上一集提到过的诛灭三族。这个罪,在秦代历史上的刑法中叫夷三族,或者叫族诛,就是把这一族,或者若干个族灭掉。族诛是在当时刑法中最残酷的1种,它一杀就是多少族人。刘邦在世之际,韩信、彭越都是夷三族,夷三族不光是杀人多,而且执行刑罚是非常残忍的,不是把人一刀杀了就了事,它的过程是这样的:第1步,先在额头和面部刺字,这叫黥;第二步,劓,把鼻子割掉;第3步,把左右手和脚的趾头剁掉;第4步,笞杀之,就是用乱棍打死;第5步,削其首,人死了以后把头砍掉;第6步,已经到这个程度了,还要把死者的尸体制成肉酱。我们讲过彭越死之际,把他的肉酱分给诸侯们吃,那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记载的。夷三族就是这样1步1步把人弄死,所以,这个法律是极其残酷的。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族诛商代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韩信和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让人同情的,韩信的死并不是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骑,那个说法不准确,他就是按照这么1步1步被杀死的。那么这个夷三族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三族都包括什么?这个历史上说法不一。比较早的有1种说法,比如像《周礼》,《周礼》是汉代人郑玄做的注,讲的是父子孙三代,就是爸爸这一代、自身这一代、儿子这一代,指的是这三族人;第二种说法是《大戴礼记》的记载,这个说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是这三族,这个范围就很大了,和爸爸有关系的、和妈妈有关系的、和妻子有关系的这三族全要灭族;第3种说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有1个叫张晏的人作的注释,他说这个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产。什么叫同产呢?同产就是同一母生下来的兄弟。他这里说的有父母,有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妻和子,还有兄弟。这第3种说法范围就小了一点。后来,发展到三族杀得不过瘾,加到五族;五族不过瘾,七族;七族还不够,九族,最后发展到明成祖杀方孝孺,杀了多少?灭十族。这个明成祖真可谓登峰造极。明成祖朱棣本来不该他继位,朱元璋死了以后,朱棣是燕王,他就起兵造反,四年时间打到南京,占了南京以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下落了。当时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是1个威望很高的人。燕王朱棣就要降服方孝孺,他叫方孝孺为他服务写1个诏书,方孝孺就写了4个字:燕贼篡位,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朱棣叫他改他不改,然后朱棣就火了,说你不怕死吗?方孝孺说我不怕。朱棣又说,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说,别说灭九族,灭十族我也不怕。朱棣一气之下,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学生,他的门生,合起一下子灭了十族,杀了83七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灭十族的来历。在古代社会,刑罚是没有文明进步可言的,在1个家庭中,只要丈夫犯了罪被杀,妻子一定得跟着受诛连,随意滥杀无辜形成惯例,这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吕后能够在她主政期间做到废除苛法灭三族罪,应当说是她的德政。她废除的不光是灭三族罪,还有妖言令。这个妖言令也是秦始皇兴的,什么叫妖言?就是你的话说得不合适,我听得不顺耳,就是妖言。这个妖言令也是很厉害的,它等于是用透明胶把你的嘴巴封起来,钳制你的言论,任何人也不能随便讲话,否则就是妖言惑众,这个也要杀。吕后她废除秦朝的苛法,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统治阶级和老百姓的矛盾,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另外,她还废除了对商人的很多限制。刘邦在世之际,对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商人不能乘车,吕后都给它废除了。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对商人压制得很厉害,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吕后废除对商人的限制也是她德政的表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