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打仗武将单打能力真能决定战役胜负吗?三国演义给人这种感觉?
武将,单挑,主将古代打仗武将单打能力真能决定战役胜负吗?三国演义给人这种感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打仗武将单打能力真能决定战役胜负吗?三国演义给人这种感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战争的胜负, 主要取决于士兵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 , 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 ,其中并无“力大 ”、“ 能打 ”等指标要求。像韩信个人武艺就不行,才有胯下之辱,但不妨碍他成一代名将。
《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杨家将》等小说中那些每逢战事,两军对垒,将与将单挑独斗,大战多少回合,胜利者斩对方于马下的情景,纯纯是小说家为了塑造英雄人物把古代战争简化了。
所谓的“回合”,是指古代两将战马冲刺,两将兵器相交的刹那叫“合”,如果都没能击中对方,带马回头转弯的过程叫“回”,因之,所谓一个回合需要马匹加速、冲击,兵器对刺,随后减速,带马回转,这有一个过程。如演义中那样,势均力敌的两将,动不动斗上百十余合,或三百合,这是不可能的,纵使人不累,那马也累死了。由之,那单挑是小说家给读者的误区,不要当真就好。如果古代战争是以武将单挑来决胜负的话,那么动辄带十几万几十万军队干什么呢?啦啦队吗?人多加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
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
单挑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一种叫致师的遗留。在春秋以前,人们古朴的思维讲究礼仪,就是打仗也要师出有名,两将“单挑”分个高下叫作“致师”。致师的主旨在于先声夺人,显示己方的勇猛威武,以达到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志的目的。因此,致师者的风格可以各异,但有—点却是共同的,即都要突出一个“勇”字。东汉末年的郑玄解释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春秋时代,曾经流行过“车战”。在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作战的时候,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张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主将专找主将决斗。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在春秋之前,讲究仁人君子,遵循周礼,致师还时有发生,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致师这种传统的方式逐渐消失了。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作战的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冷酷的命令“给我上!”
到了秦末,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较量逐渐处于下风,两军在广武附近对阵之时,项羽激昂地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为也。(如今天下不定,都是你我之间连年争斗不止,让老百姓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你我单挑好了,一决胜负。)”刘邦听了,诡异地笑了:“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我才不与你比武,军事讲究韬略。)”项羽望着刘邦那熊样,派出一队“壮士”出阵挑战,刘邦军中有楼烦善于射箭者,项羽前来挑战的将士都被射杀,“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氏三代就有这个传统,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说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也是不得已而为的,关羽对颜良,是突然袭击,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有约定,算是个特例吧。
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却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的时候发生了有意思的一幕:日军将领,跳出来大喊:“谁和我‘一骑打’(单挑)”,明军不知所云,一顿火枪把他打成了筛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时打仗肯定不是靠武将单挑决定胜负的。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里面经常出现的武将单挑的描述,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小编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二,军队的数量。虽然历史上有很多的以少胜多,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人数占优势的能获胜。
第三,统兵将领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名优秀的统帅可以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抓住战机,反败为胜。
第四,战争拼的是经济实力,后勤保障能力。如果前方的战士饿着肚子哪里还有力气去拼命。
第五,任何时候发动战争都需要一个好的借口,师出有名才能让士兵有士气。军队的士气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决定战斗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小编有什么遗漏的,欢迎大家补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