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惠崇春江晚景为什么叫题画诗?
晚景,春江,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为什么叫题画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惠崇春江晚景为什么叫题画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是直接题在画家惠崇的两幅画作上的。所以叫”题画诗“。
宋代画家惠崇,是一个和尚,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他画了二幅画,一幅是《鸭戏图》,另一幅是《飞雁图》。苏轼在《鸭戏图》上题了四句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时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这四句诗,不但形象地再现了江南仲春美丽的春景,后面兩句还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仿佛使人看到肥美的河豚逆水而上,隐约欲出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翻。苏轼在惠崇的另一幅《飞雁图》也题了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因为苏轼的《惠崇晓春晚景二首》诗,是直接题在惠崇的两幅画上,所以后人便称苏轼的这两首诗为"题画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惠崇春江晚景》共有二首。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见到僧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时,被此画的意境吸引,佩服有加,兴之所致,便作题画诗二首,流传至今。
题画诗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其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者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者谈论艺术的见解,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诗文对画作直到一种增彩的作用。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并且要在画面适当部位加盖作者的印鉴,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令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之美。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官至黄州任职。神宗元丰八年(1084年),苏轼奉诏赴汝州任职,在赴任往来的旅途之中,偶见慧崇的遗作《春江晚景》,在观赏之余,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广为传唱。
诗文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鸭戏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疏落掩映的翠竹,笑面迎人的桃花,悠悠江水中 鸭子们自在地嬉戏,它们通过春江水温的变化,更早地知道了春天的消息。春江两岸,蒌蒿遍满,新绿袭人,芦苇刚刚探出头来,带着娇羞,融入春色,拥抱春天 。此时此刻,河豚们正逆流而上,游到这美丽的春江,开始新的一轮的生活!
画者僧人惠崇,心有禅意,笔不染尘;诗人东坡居士,胸蓄春意,触目生春。
其二《飞雁图》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画是凝固的、平面的,然而,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凝固的笔墨生动了起来,平面的画作融合了时空。桃花、竹林、春江,鸭戏春水;大风、飞雪、朔漠,雁恋春江。蒌蒿碧绿、芦芽点点,千里之外,河豚欲上。
点点春意,化作春潮,跃然出画,扑面而来。
点评
苏轼所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把僧人慧崇作品中的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诗文形式表达出来,把画作的意境之美,予以充分的描述和表现。
后人即便没有见到画作,仅仅读到诗句,就能感受到一幅山水画卷跃然面前,可谓是栩栩如生、巧妙绝伦。
这两首题画诗,不但考验了作者的深厚的绘画功底、鉴赏能力,同时也考验出作者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超凡造诣。由此可以看出,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化成就最高者”的称呼,的确是实至名归。
【总结】《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题画诗:
诗因画相得益彰。诗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成为有声的,活动的意象。因为慧崇的画,大文豪苏轼的诗才流光溢彩于诗坛之上。
诗与画彼此成就。因为苏轼的诗,僧人慧崇的《春江晚景》才得以闻名于世。
两位伟大的文人,一僧一俗,因诗、画有了交集,隔着时空,感受着彼此的灵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诗是题在宋代画家惠崇和尚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所以叫做题画诗。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