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韩信保持中立的话,项羽和刘邦谁会赢?
项羽,刘邦,韩信如果韩信保持中立的话,项羽和刘邦谁会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邦不但夺得巴蜀和关中富饶之地做根本,还因为有了彭越在楚国后方的夹击势力,“彭越挠楚”有名的游击战术,不但经常截取前线的军粮,让前线军心不稳;还经常夺城占地,让项羽两面奔跑,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刘邦还成功分化了项羽的得力助手英布,收服并让九江王英布在楚国南面形成一定威胁。
4、刘邦占据天时:
刘邦农民出身,却因为犯罪讨活造反;善于交际接纳人才,善于听取文臣谏言,善于下放权力,善于攻心,善于利用所有的力量。以人和做根本,得地利,忍耐等天时。
以巴蜀、关中为基地,占领燕、代、赵北方之地;楚国后方放置了彭越与英布的牵制势力;就算韩信造反了,夹缝中没有任何根基的韩信也活不长;最终刘邦还是以包围之势,以人才济济,以地域辽阔后方稳固,物资充足保证,兵马以多打少,逐渐消耗项羽力量,还是会取得胜利。大家觉得呢?欢迎交流。(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作者:@说客先生,爱好庞杂,中庸之道,趣聊历史,趣心生活。
参考文献:《汉书》汉.班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楚汉之争,如果韩信保持中立,我想最终笑到最后的是项羽。为什么这么说?彭城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看看彭城之战双方的阵容。刘邦将近六十万大军,身边谋士有“远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还有一个计谋不输张良的陈平;武将有曹参、周勃,这两位个个是勇冠三军的主。而项羽只有三万人,最终刘邦六十万大军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而刘邦本人还差点成为项羽的阶下囚。那么,刘邦为何会失败?因为张良、陈平固然聪明,但是他们精通的是阴谋与纵横家的学术,曹参周勃固然勇猛,但是也只能跟钟离昧季布之流过过招,遇上项羽他们还不够看,刘邦固然有能力,但是最多也只能指挥十万大军,指挥五六十万大军超出了刘邦指挥能力,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说白了除了韩信,在军事能力上没人能打败项羽。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项羽最终也败给了韩信,自刎乌江,楚汉之争结束,刘邦统一天下。
可能有人说,项羽虽勇,但是论谋略不如刘邦,即使没有韩信,刘邦也会赢。我觉得不是这样,谋略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真本事,谋略也是空空而谈,张良陈平哪个没有谋略?而没有韩信的彭城之战照样输。没有韩信,军事上就没有人能赢了项羽,军事上赢不了,刘邦何谈统一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鄂G游天下,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我尝试着来回答一下。
导入语:中国古代任何王朝的开国皇帝能成功最大的原因是时势,其次是个人综合能力(包含用人和培养人方面的能力)。楚汉之争中非韩信成就了刘邦,而是刘邦成就了韩信。所以就算韩信保持中立,刘邦依然是胜利的一方,项羽依然是失败的一方。
一、刘邦成就了韩信
韩信最开始是在项羽麾下效力,因才能得不到发挥,投向了刘邦的怀抱,初时刘邦对他也没有太过重视,还是在夏侯婴的推荐下让他当了个管理军粮的中层军官,他准备离开刘邦团队时,来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就让刘邦开始重视他了,毕竟手底下如此多的重臣都看好韩信的能力,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就准备认命他当将军,萧何却说如果只是将军怕是留不住他,刘邦就毅然任命他为大将军,对韩信在军事上的建议是言听计从,最终战胜了项羽,韩信也成为了一代兵仙。
二、没有韩信的刘邦会不会输?
1、我们用事例来说明,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和刘邦在用人上都很厉害,会识人,敢用人。刘彻能够把卫青从一个平阳公主的一介马夫培养成了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卫青还未老去,又培养出了一个少年大将军——霍去病。同理,如果没有卫青,我们可以百分之一百相信还会有李青,刘青,王青等出现,不为别的,因为汉武帝会用人,敢用人。同理,就算刘邦没有了韩信,诺大世界里还没有人才了?就算再找不到一个韩信这么牛的,比他差的找出几个不难吧,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
2、打仗打的是综合力量
战略规划、后勤补给、外交、战术等等。
刘邦有萧何搞内政,后勤无忧,有张良、陈平等人运筹帷幄。
项羽除了一水的将军就一个拿的出手的范增,还给弄走了,路上就病死了。
结语:如果韩信保持中立,刘邦一样赢。
感谢阅读,敬请您留下宝贵意见,一起探究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项羽的手下得力干将英布、彭越等人,当时都已经选择了投靠刘邦,韩信保持中立,不是愚蠢之极,自取灭亡吗?
当时各国都选择了王政复兴,齐国诸田争权,互相倾轧,又遭受项羽的攻击,才给了韩信席卷齐国的可乘之机。如果韩信单干,作为一个外地人,没有了项羽、刘邦等霸主的强有力的支持,他能得到齐人支持吗?
而且韩信的部队中,刘邦的亲信不少,灌婴手中也握有重兵,韩信单干,肯定要掂量掂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