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是怎样欣赏音乐的?当老师是否要懂点音乐?
孔子,音乐,礼乐孔子是怎样欣赏音乐的?当老师是否要懂点音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完全忘记一切,《论语.述而》中讲:孔子在齐国,他听到了韶乐,三个月竟然吃肉都没有味道,孔子一辈子爱吃肉,也特别讲究吃肉,可是他听到了韶乐就沉浸到音乐里面,三个月吃到嘴里的肉都没有味道,他没有想到音乐能把人感动到这个程度。
《论语.泰伯》中讲:孔子在鲁国,听鲁国的乐师演奏音乐,他说自己满耳朵里都洋溢着美妙的音乐,他经常被音乐感动,即使走在路上听到有人歌唱的特别好,他也会把那个人拦住,让他再唱一遍。
孔子认为人生天地间,满眼山水,满耳音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他整理诗经的时候,把三百零五篇诗经。全部用琴弦演奏了一遍,他认为这是一场丰盛的艺术盛宴。
孔子欣赏音乐,与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全身心投入进去,对于好的音乐,他会感动的食肉不知味,因为他有艺术鉴赏力,能专心一意,全神贯注。
当老师应该懂点音乐,陶冶性情是必须的,因为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与愉快的氛围,所以只有懂得了欣赏音乐,才会热爱自然,才会发现尽善尽美的艺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史说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孔子对音乐十分痴迷。古人一直是把琴棋书画摆在一起,而琴名列第一,可见音乐在古人眼中多么重要,声色犬马也是把音乐排第一的。现代实行分科而学,除音乐老师外,其它学科老师是没有专修音乐。但是,音乐的美育功能,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管理,其重要性自不必说,所以老师肯定是必须懂音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春秋时,礼崩乐坏,故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礼崩乐坏,不是礼乐消失了,而是乱套了。
孔子爱好音乐,听到高雅的音乐,三月不知肉的滋味。可见,孔子爱好的是高雅音乐,不是低级的音乐。所以孔子要“正乐”。
依孔子的标准,现在的流行的通俗音乐,糜糜之音,登不了大雅之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源于中国古代周朝,《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在当时,通五贯六(通五经贯六艺)才算合格人才。
"乐"能排名第二,也侧面说明了其难度与古人重视程度。
………
当然了,现代的老师,对古代六艺,不求精通但有所涉猎是应该的。
对于孔子么,他不是君子,他是圣人,他可言六艺为小道尔,一般人没法跟他学的,我们还是技多不压身为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语》感悟(一四零)原文: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7.14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妙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7.32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感悟:这两章记述了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孔子非常喜欢音乐,他对音乐的喜爱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齐国听到有人演奏《韶》乐,他一直陶醉于这首音乐美妙的意境中,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感到这支曲子优美,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一起唱,最终一定把这支曲子学会。孔子一生除了从事政治和教育工作外,还专门学习过一些乐器弹奏,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著名琴师师襄,孔子曾跟他学过弹琴。
孔子不但喜欢音乐、学习音乐,而且还懂得音乐鉴赏,对音乐有很高和造诣。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曒(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第三)。有一天,孔子和鲁国的乐官谈论音乐,他说:“演奏音乐的规律其实是可以掌握的:开始的时候,整齐而合乎音律;展开以后,音调纯正和谐,音节分明,悠扬悦耳而又连绵不断,然后完成。”他认为,好的音乐不但要做到艺术形式的“美”,还要做到思想内容的“善”,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八佾第三)。正因《韶》乐尽善尽美,所以才让孔子如痴如醉,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由此可见,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代一位了不起音乐家。
从教育的层面看,教师懂得一点音乐欣赏,不仅可以调节生活气氛,缓解工作压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当教师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课堂或者回到家中时,一首美妙的乐曲,可能会使你神清气爽,让一天的疲劳烟消云散;当同学或者朋友聚会时,伴随着美妙的乐曲引吭高歌一曲,也会调节现场的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更为重要是,音乐创造的意境可以陶冶人美好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听小提琴协曲《梁祝》,会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感染,特别是《化蝶》这一乐章,回肠荡气,常常令人潸然泪下;听《春江花月夜》,伴随着舒缓优美的曲子,我们的身心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江边,欣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美好景色;听《黄河大合唱》,慷慨激昂的音调,铿锵有力的歌词,仿佛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为帝国主义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就是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每一首乐曲几乎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的熏陶。
上一篇:广州社保为什么有的单位只交俩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