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哥让我读先秦古文,说那一时期的文章比唐诗宋词要好,是这样吗?
先秦,古文,孔子我哥让我读先秦古文,说那一时期的文章比唐诗宋词要好,是这样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儒家
孔子(春秋中期)《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曾子(春秋后期)《大学》(四书之一);
子思(战国前期)《中庸》(四书之一);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战国后期)《荀子》。
道家
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
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法家
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
商鞅(战国中晚期)《商君书》
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墨家
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经典作品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离骚》《九歌》: 屈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路对头,知来处、得精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客观地讲,唐诗宋词多适合娱乐消遣,至于知识层面,的确显得很勉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哥是个有学问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能说哪个时期的文章就是好,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文化标准和文化精华!
先秦古文,已然时代甚远
先秦古文本身是适应于先秦秦汉时代华夏人语言的散文体,当时的文章和当时的口语很接近,而文章传下来了,口语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你说你还能读懂吗?
其中有很多造字、现在通假字和特殊语法现象是要搞懂当时的音系才能搞的清楚。
然而这么多年传下来,有文化的大家各持己见,更有文人相轻的现象,谁也不服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就造成了通假和训诂各个方面出现严重的不规范化,想出名的、想引起注意的的各类想法的人群都想发掘新的含义,古文新解嘛,依托于中国文化的文字本身具有博大精深的能力,怎么说都有道理!
正是这种矛盾让先秦两汉典籍的解读最为出新,自然也就最为难懂了,两千年来各种名人注解,如床架屋,不胜其烦!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梁漱溟先生如是说。
先秦诸子是开放的时代激发的最成熟的百家文学时代。直接取食,提神养气。
往后面的大儒有些原创和开发,更多的是嚼烂了喂人。但越早的文学越是根本,就比如没读过《大学》和孟子,读朱熹,读王阳明,也只能算是被褥上翻滚,摸不到被褥下的活色生香!
古文的文化进程
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却允许方言,就像今天一样,以前交流更加困难,发号施令可能要数月之余才能到达,所以也没法规范,我们就认为从这个时候汉字与口语,开始分道扬镳,开启了“言文分离”的基本格局。
汉代,口语与秦朝时已经有所不同。口语发生变化,但是书面语言没有随口语变化而变化。
胡适认为,到汉武帝时,“古文已成了一种死文字了”。胡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汉武帝时期,“言文分离”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后世的语言文化更进一步强化了“书同文”,以儒经作为入仕的标准,用“文言”作为全国交流的标准语言,使“文言”获得了官方语言的地位。文言文得以保全!
但口语在一代一代人的嘴里不断发生变化,而从汉魏直到明清,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这些经典去创作,那你说“言文分离”这种情况,能不越来越严重吗?
学习国学的几点建议
看文章别看白话文或直接翻译的,这就属于嚼别人剩下的,味道已经变了,而且好滋味都被别人尝走了,读了诸子百家的作品,却没有与他们产生碰撞,终究得不到圣人的加持!
孟子曰“取其左右逢其源”。这才是打开经典的正确方式,学国学不能死板,你要有自己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可以借鉴,但记住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不懂先秦文学是正常的,王国维还说自己对《尚书》多有不懂。要是一看就懂也没啥意思了,突然明白,醍醐灌顶的感觉可能是更好的方式,这也是国学的魅力所在!不要怕,《中庸》有言“若有恐惧则不得其正”,而且“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文/o笔尖上的国学o
珍惜拥有,感恩关注,一起进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