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山水,山水诗,诗人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山水诗”鼻祖是谢灵运(385~433)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作为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可我们知道,谢灵运之家为晋宋豪门士族,谢公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寄养于钱塘(今杭州)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今南京),出任过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多活动于建康、始宁等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水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流派,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唐代。
但是,“山水诗”在诞生之初,其创作目的和内涵都和后来的有很大分歧,是一个发生过质变的流派。
“山水诗”其实是“玄言诗”的变体
魏晋时期崇尚玄谈,文人士大夫往往放浪形骸,喜好说一些“玄之又玄”的内容。在这个时期,很多人喜欢拿一柄拂尘,说到高兴处开始挥舞,嘴里还伴随着长啸,很像我们今天说的“吹口哨”,只是他们吹出来的比较文雅好听。
这就是古人讲究的: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所以,有这些放浪形骸一般的做派,那就少不了诗歌的创作。
在其之前有以杂言为主要形式的“游仙诗”,比如曹操就有很多这一类型的作品。后来杂言诗逐渐退出审美的舞台,形式比较规整的“玄言诗”便成为了盛行的主流。
“玄言诗”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语言比较晦涩,现代人看不太懂,古代人也看不太懂。
钟嵘在《诗品》当中对这一类诗歌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评语: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是说,这些诗歌“说理”的成分太重,这个“理”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道理”,而是“玄学”,以至于读起来枯涩、平淡,像《道德经》一样。
《道德经》是“文”,为了说理,这么写自然是可以的,但诗歌也要这么写,明显就很失败。
于是,为了修正这一弊病,一些“玄言诗”的作家开始改正自己的创作方式,从现实中寻找具体的歌咏对象,来继续阐释自己的“玄理”。
他们所找到的歌咏对象就是“山水”。
于是,谈玄一类的诗歌就从“以理证道”的玄言诗逐渐向“山水媚道”的山水诗转变。
这就是所谓的“同质异构”。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这样讲: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是说在南北朝的刘宋初期,诗歌创作出现了变革,“庄老”等玄言诗逐渐退出,新兴的“山水诗”正在兴盛。
文体的变革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会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古代的文学评论家也认为,“山水诗”所承继的就是“玄言”诗。
而文学的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政治年代的划分只能当做时间上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文学确切时期的划定。
比如,唐初的文学风格更接近于隋代,宋朝初年的文学风格更近晚唐,东汉文章的风格更像魏晋而不是西汉。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刘宋初期所盛行的“山水诗”,在之前的东晋时代必然可以找到相应的作家和作品。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孙绰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证明。
《世说新语·赏誉》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当时一批文人一起游赏白石山,孙绰就说其中一个叫做卫君长的人:
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孙绰是当时著名的玄言诗人,他的诗歌就体现了由“说理”向“山水”的转变。
来看他的《秋日诗》: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其中用了很多《庄子》中的典故,是借“山水”咏“玄言”的代表作品。
“山水诗”同样需要和“田园诗”区分开来
在后世当中,“山水诗”和“田园诗”往往共称,不仅因为二者在观感上有很大的相似度,在起源上也有很大的关联。
但是,如果从细节上来区分,“山水诗”和“田园诗”还是有不同的地方,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说“山水诗”的起源是东晋时期,“田园诗”也差不多就是在这个阶段。
要么说魏晋南北朝是诗歌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承上启下,前后两个时代的的诗歌都和这一时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田园诗”的鼻祖,一般认为是陶渊明,所谓“开田园诗派”者。
但是,众所周知的经历,让陶渊明的诗歌有时候会带有之中“不平之气”,这又是后来“山水诗”经常孕结的一种情绪。
“田园诗”之中有很多是记录生活的作品,这是从陶渊明时期就保持下来的传统,但是“山水诗”中,绝大多是都蕴含着“政治”色彩。
这是二者的交集,在比重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田园诗”虽然也有很多表露政治上的不满,这同样也是陶渊明时期流传下来的,但“山水诗”这一方面的表现更为敏感一点。
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创作者并不是真的一心醉心山水,而是通过醉心山水的行为来表达对于现实政治遭遇的不满。
说得通俗一点:
为什么喜欢山水?因为讨厌庙堂;那怎么来表现地讨厌庙堂?那就是醉心山水。
比如元代宋方壶有一首《山坡羊·道情》: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可以看到,他表达对于青山白云的喜爱,是通过“紫罗袍”、“黄金带”这种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意象;茅斋、野花也要和兴废成败联系起来。最后更是用儒家“陋巷箪瓢”、“独善兼济”的思想来作结。
这是很明显的特征,在被称为“山水诗歌鼻祖”的谢灵运身上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谢灵运的千古名作《登池上楼》中,后世往往流传更广的是其中名句:
上一篇:考研还是保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