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为何?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儒家,佛教,道教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为何?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将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课题,以社会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亦即通过综合剖析明儒三教合一之论,或者来自佛、道人士的对此论的响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提问者的问题就不对,因为在唐宋之前的文化也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文化。
道教
道教起源不详因为有三种说法:
相传起源于神话时期的伏羲女娲时代。
相传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
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学说。
儒教
儒教大家都熟知起源于孔老夫子。孔子也是春秋时期的人。
佛教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具体多少也不能确定)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那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
有学派说佛教是西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也有学派说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具体也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公元前后传入我国的,也就是2020年前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在我国存在了。
道儒释三教兴盛时期分别在哪一朝代?
道教文化兴盛时期可以说是贯穿古今的吧,神话时期的伏羲,远古时期黄帝,再到春秋的老子李耳,可以说完全融入我们华夏民族的血液基因里了。就比如说我们使用的汉字,筷子,24节气,中医,神话传说等。
儒教的兴盛时期是从春秋孔子开始到汉朝全面兴盛的。
尽管佛教是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但是只是一小部分贵族小众等信仰而已,佛教在中国的全面兴盛在南北朝开始到隋唐达到鼎盛。
所以说提问者提问的这个问题一点都不严谨,没法回答提问者这个问题。唐宋时期道儒释这三教文化完全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了。
但是我也明白提问者的需求,按照我的要求再回答一遍,就是道教文化贯彻融入中国文化古今;儒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在春秋朝代开始,汉朝兴盛;佛教文化从汉朝传入中国,融入中国文化在南北朝开始,隋唐兴盛。
总之不管是儒教文化还是佛教文化,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道教文化。因为儒教文化源于道教,只不过是孔子学习了道教文化之后有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总之儒教文化的根基离不开道教文化的身影。而佛教文化也是变味的佛教文化,添加了中国文化(道教和儒教)的元素才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不然佛教文化也不会长盛现代。所以现在我国的佛教文化属于中国佛教独有的佛教文化。
时代在变迁,人、事、物也在发生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有些过去的真理放到现在成了荒谬,也有些过去的天方夜谭的言语放到现在成了现实。
我们的国学文化也一样,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人都能用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看待我们的国学文化。对我们的国学文化不要太过分偏见也不要太过分推崇。对的留下,错的改掉,请尊重我们的国学文化,请包容我们的国学文化而不是忘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现象上讲文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的统治需求,从本质上讲政治统治是文化的实践行为。
儒释道的顺序上看儒为处事方式,释为行善积德求来世,道為天人合一。
儒释道的本质来看根皆为道,规律使然,万法归一。
从发展来看,遵循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命运使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
从觉悟来看,儒释道根本是教人开悟的行为实验。
世人若可以心制律,世间方能道法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社会发展需要,佛道也缺朱熹、王阳明等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以儒、释、道文化为主。这是历史和生活所处的大环境等综合因素的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二、何为儒、释、道?
1、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是要入世的,是要取得一定的成就的!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要勇于入世并且做出一番大的成就;而在于乱世的时候就要归隐,因为儒家文化认为乱世的时候做事情是没有用的!
2、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文化有一点和儒家文化恰恰相反,就是讲求在乱世的时候要入世,就万民于水火之中。而结束乱世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是要归隐的。比如范蠡就是道家的经典模型!
3、释,追求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释论到极致就是空!过去的不可能回来,未来的也来不及去追,心系现在,关注当下!除去现在,其它的都是虚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