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
哲理,苏轼,诗词有哪些原创的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我才疏,恕难回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有哪些原创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吗?
导读
诗歌以其优美浪漫的语言表达,如同灵动飘逸的音符,怎么能与刻板的哲学画上等号?
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疑虑,这也许也是中国诗词魅力之所在。
所谓充满“哲学智慧”的诗词,我认为应当是诗词中的哲理诗。
特别到宋代似乎“不哲理不成诗”,已经完全改变了唐诗中单纯的言咏山水,托物言志。
这类诗词主要表现在以“议论”为诗,以“比喻”为诗,以“佛理”为诗这三个方面。通过咏物吟史,或通过抒情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旨在理情为辅助。
然而作为诗词便有它语言的特性,所以好的哲理诗,其议论总是带着情韵,绝不是粗俗生硬,伧父面目,必须有艺术享受,同时又给人以哲理启迪,智慧的思考。
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诗含两层意,不求其佳而自佳。”
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哲理诗
宋代由于“朱程理学”的盛行,开国之时所确立的“以文治国”的策略,以及封建“科举”考试将诗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也就是用诗歌来说理。
一般情况下,哲理与诗歌就如同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
然而作为一位大诗人,如何写出情理并茂的佳作?同时又不失诗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
诗人通过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这类诗词在唐宋时期有很多,其中最为著明的当属一下几位。
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观书有感•二首》:“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其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提出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宋代诗人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哲理诗。
综述,诗歌中表现哲理,需要诗人恰如其分地“拿捏”,稍有不慎,便会写成“哲理论文”,如同嚼蜡式教条的说理。
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也就是胡应麟其《诗薮》中所讥讽的“理障”。
除此之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这一点在唐诗中较为常见。诸如唐李商隐《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由此可见,那些含有一两句哲理名句的诗歌,都不能算作“哲理诗”,即使是在宋诗中也是如此
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苏轼的《惠崇 \u003c 春江晚景 \u003e 》:“春江水暖鸭先知”;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些诗歌前人把它归结为“理趣诗”。
@兵法天下 如是说
宋朝是个一个哲学思辩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所以哲理诗的诞生发展理所当然,以至于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
另一方面,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殆尽,如同鲁迅先生所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成为那个时代的诗歌标签。
题主所谓的充满哲学智慧的原创诗词,作为一名诗词业余爱好,将自己平日习作列举一二,与文友们分享。
《七言古诗•为学》
夜幕天穹闻雁序,寒窗苦读圣贤书。
唐诗宋韵求知浅,白腹孤学坠绪疏。
《五言古诗•劝学》
稳盘先扎马,庖解论刀功。
打虎羞冯妇,知龙笑叶公。
常推锥股志,日废江才空。
句句惟真理,条条赖贯通。
《苏幕遮•禅思》
莲于心,思于净,眉间山水,袖里藏清风。明镜高台本无形。常拭无尘,暮鼓应晨钟。
种菩提,阅真经,孤灯夜下,子虚一场空。当经历十地三乘。
曹溪多难, 聆听木鱼声。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谢题主邀答,共享“哲理诗”的话题,特别声明,本文诗词为兵法天下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