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特别害怕冲突,现场别人声音大一点就开始脑子空白,很害怕,只能沉默应对!如何改善?
冲突,自己的,害怕特别害怕冲突,现场别人声音大一点就开始脑子空白,很害怕,只能沉默应对!如何改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影响更坏的一种榜样是,在外不敢与人发生冲突的父母转身会在家里对孩子提出各种专制的要求,因为无法在外边表达自己的需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父母会转而把这种需求放在孩子身上,即让孩子必须听他们的话,在孩子身上寻找他们在外面找不到的心理满足点----“我在外事事听别人的,所以在家你就必须t听我的”作为补偿,而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坏处。
经常出现的一类案例是,在外面害怕与人冲突,不敢表达自己意见唯唯诺诺的父亲,回家之后马上就能换个面孔,变成一个专制的暴君,要求妻子和孩子必须什么事都听他的,一旦不听,就开始指责打骂。
这种模式其实也是把在外需要解决和面对的冲突的能量转移到了家里,因为在外不敢面对冲突,在家里就可以发泄这种不敢导致的压抑,把冲突的能量带到家里,同时把恐惧传递到对自己无害的人身上,以保持自己身心的平衡。
还有一类父母往往是母亲,把控制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人生要务,这类母亲可能本身在夫妻感情中无法得到满足,转而就去控制自己的孩子,从对孩子的控制中获得满足。要求孩子必须听他的话,不听就不是好孩子,不听就是不孝顺她等等。
幼年的孩子没有好坏是非观念,除了父母,他们什么都没有。为了让父母开心,孩子就会一切围绕父母的需求构建自己的行为,他们会特别在乎父母的心情,并且会承担起照顾父母情绪的责任,一旦父母表现出了情绪不好,或对他们不满的倾向,他们就会极度自责和恐惧,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够好,才让父母如此不开心。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样做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很多情况下,这种父母在个性和生活中就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生活和自身成长问题,根本没有精力意识到其他,他们本身已被生活中解决不了的事件或面对的问题所席卷,而无法拥有超脱自身或反省自身的能力,不可避免的会把孩子带入问题的漩涡。
~4~ 越害怕冲突,冲突就越会来
相信很多害怕与人发生冲突的人对此深有体会,当你越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时,冲突并不会消失,很多时候是越害怕,冲突越多,越逃避,问题越来。
第一,人际交往中,很多人本来就有一种扩张自己边界的意识,当你表现的害怕冲突,以别人需求为中心时,别人就会趁机扩张他的边界,直到蚕食掉你所有的地盘。尤其是那些有不良倾向的人群,他们需要扩张边界带来心理的优越感和价值感,而你的退缩恰恰迎合了他们这种心理,这种情况的极端表现就是欺负和霸凌。
很多情况下,霸凌和欺负选择的对象都是那些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回避冲突的人,正是因为霸凌的人和欺负者看穿了被霸凌者在面临冲突时存在严重的自责倾向和害怕倾向,才会让他们在欺负别人时没有后顾之忧。因为被欺负者会发生“都是自己不好,才会被人欺负”的归因和内心语言。
所以当你表现出害怕冲突的行为时,越会招惹到那些擅长欺负,制造冲突从而从你身上捞取心理能量的人。
第二,人际冲突是关系的常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独特的成长环境,这决定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都会有或多或少独特的看法,人们在看法和行为上不一致是一种绝对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命一样,当你正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时,这种权力是正当的,别人也是会理解的,因为它是天然存在的,不需要被怀疑的。
但是一个害怕冲突的人对人际冲突的认识却存在严重偏差。他会把因为表达跟别人不一致的意见和自己将收惩罚及恐惧联系起来,把别人不满跟自己不够好联系起来,这就导致了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压抑自己的意见。但这些不同的意见或想法也可以说是生命的能量并不会因为压抑就会消失,它们会继续存在甚至比原来更强烈,这样就会导致害怕冲突者自己本身陷入严重的冲突,当冲突越演愈烈,自己无法控制时,就外化为和别人的冲突,导致严重的冲突爆发。
所以逃避冲突最终并没有解决冲突,相反会引来更大的内心冲突,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冲突。
第三,一个人的在群体中的价值是跟他自身的能力有关,而不是跟讨好别人有关。害怕冲突的人会有无意识讨好别人的倾向,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跟别人保持和谐,无原则的听别人的话别人就会喜欢他们,但其实这是个误区,人们不会尊重一个毫无主见,胆小懦弱的人,这样的人在群体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会被人认为是缺乏能力的一种表现。
所以久而久之,即便你有能力,但因为你的不敢表达,别人也不认可,你就在群体中变得毫无地位,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尊重。
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越害怕什么,最后就越会收获什么。
你没有解决问题,最后你就会成为问题。
~5~ 如何改变自己害怕冲突的心理模式
由以上可见,一个人之所以害怕冲突,是因为他们对人际冲突有很多不合理的认识,在这些不合理的认识中,他们把和别人冲突和自己不够好进行了关联,并且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和别人有冲突,一个人如果表达相反的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即代表着一种敌意,代表着对别人的攻击。正是这些不正确的关联导致了一个人会害怕冲突,回避冲突。
要改变害怕与人冲突的心理模式,必须更正自己内心关于冲突的错误信念。
首先,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看法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力,不代表是对另一方的反对和敌意。一个人之所以把这跟敌意联系起来,是因为早年的父母给这赋予了敌意的标签,但这是一个歪曲的标签。
其次,人与人的正常交往中本来就是不同意见、观点的撞击,大家求同存异,在冲突中寻找一种适合彼此的动态的平衡,这样既可以守住自己的观点意见又可以做出适当的妥协,来与别人互动,最终取得一个折中的方案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是双方非常舒服的并且相互尊重的又可以有不同意见的。
所以冲突是正常的,没有错的,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健康的人际模式里并非没有冲突,而是大家都认为冲突是很正常的一种存在。
再次,技能提升。提升自己正确表达不同意见的能力。
把表达不同意见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分离开来。一个人之所有在表达意见时,会引发很多情绪,比如敌意或攻击,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会认为表达不同意见是不对的,会带来风险,是敌意的表示,但是他们意识层面不得不这样做,所以潜意识就会表现出情绪,比如敌意,不爽等等。
而另一方的人在接受信息时,首先会接受到这种情绪,而不是信息,所以这种被感受到的敌意就会引发新的敌意,新的情绪,最终真的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而上升到了人际冲突的高度。
但其实上意见就是意见,情绪就是情绪。觉察自己表达不同意见时,是否带着情绪,需要去觉察为什么会有情绪,要把这种情绪去掉,心平气和的表达问题,就是传说中的不带敌意的坚决。
很多人之所以在现实中真的表达意见时引发了冲突,就是因为他们在意见表达时携带了潜意识的敌意,所以你表面在表达不同意见,但实际上是在传递冲突信号,最后就真的收获了冲突。
上一篇:帅康侧吸抽油烟机吸空小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