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来奉养农村逐渐增多的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异乡为生活而奔波?
老人,农村,子女谁来奉养农村逐渐增多的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异乡为生活而奔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往后,农村的留守老人并不会无依无靠,国家给年满六十岁的人每月有一百零几元的农保,八十岁以上还有高龄补贴。这些钱虽不多,总可以接济一部分开销。随着国家的重视,补贴往后肯定会更多。
子女肯定会给一些,而且据小编了解,近些年农村老人并不缺钱,有些子女给的很多。
自己也可以劳动,种点蔬菜和粮食,饲养一头两头猪,儿女回家大块大块拿肉的在农村里很多。老人们沒几个闲得住的,你不让他劳动,他还不高兴。
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
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子女不能堂前尽孝。老人多半生活自理,缺伴的自己照料自己,有老伴的互相照料。关键词是:身体健康,行动方便。老人病了,辞工在家照料老人的也大有人在。
老人的生活照料今后的发展是在家请护工。当然也可以去养老院。目前农村有子女的老人大多不愿去养老院,想儿女来照料他们,而好多子女也不愿将父母送去养老院,名誉上不好听。自己实在抽不出时间尽孝,只好花钱请护工了。自己隔三差五回家看一下。这种情况在农村已有很多。
农村老人的精神慰籍
精神慰籍对农村老人来说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可大是说但凡上了年岁的老人,都是思念儿女的,是为儿女活着的;可小是说没几个儿女能天天守着老人,不去工作,老人们也是理解的,他们明明心里想念儿女,电话里头总是嘱咐儿女们好好工作,我们挺好的,别挂念,别朝家跑了,花钱。
可有是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尤其是老人,精神需要有寄托。这时候儿女有出息往往是老人最大的精神慰籍。可无则是说儿女不理睬老人,不问候老人,在外面混得不好,老人常常是倦缩着,沉默着,不需要精神慰籍,也沒人慰籍得了。
因此,老人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是给不给他们钱的问题,而是儿女们在外面混得好不好的问题。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老人在家苦死累死他也高兴。所以老人的精神慰籍其实就是他们的儿女过得好不好的问题。在外打工的子女们,送你们关键词:健康、平安,出息、能干。
至于用宅基地换取村集体互助养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进养老院。不依靠子女,或是沒有子女的五保户,把自己的所有财产交给村集体,去养老院安享晚年。这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老人在养老院,生活有人照料,精神也不寂寞。儿女进城,女儿远嫁,老人不愿跟随的,养老院是最合适的选择。
儿女们要乘老人们健在时多多尽孝,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一个农村人,之前和老公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没考虑过以后要回农村,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我公公生病了,一个人在医院住院好的一点是他可以生活自理,我们在深圳特别担心,随之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责任不只是赚钱让老人吃好穿暖,还有老人孩子更需要的关心,于是2013年我首先回到了家乡,起码在老人生病,或者需要其他帮助,比如现在的手机缴纳各种费用,如话费,水电费等等就不用他们操心了。
所以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之一,我觉得还是要多考虑子女回乡照顾老人此件合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72条/2页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