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国家要求学生增加劳动课这一新规定?
劳动教育,劳动课,学生为什么国家要求学生增加劳动课这一新规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构架广泛的公益劳动体系和基础。公益劳动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更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校发展、当地环境等因素,从多角度、多领域开展,使之服务于社会,将其纳入社会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大学生素质教育长期有效的开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做出明确要求。
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全国教育系统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学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的学生,学习科目多,课业负担重,从幼儿园到博士,很多都是把学业当成生活的唯一内容,把成绩当成自己唯一的追求。许多孩子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根本没有劳动意愿,也没有劳动能力。这完全不符合新时代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不劳动容易丧失理想。
不劳动容易变得懒散。
不劳动容易失去斗志。
不劳动容易体弱多病。
不劳动容易不懂珍惜。
等等等等,不劳动会带来太多负面影响,让孩子将来难堪大任,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更无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开设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最好抓手
加强学生劳动教育,除了理念层面的宣传外,更重要的现实层面的落实。对家长说一千遍你要让孩子多干活多劳动也没用,家长也可能会说考高中考大学加分吗?没加分整这个干啥?我们的孩子劳动别人的孩子学习怎么办?只有通过整个教育系统,将其变成课程,变成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在学校强制实施,才有可能将理念落地。以学校劳动课为抓手,才能推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步跟进。另外,学校开设劳动课,劳动教育才能更系统,才能从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安全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总而言之,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加强劳动教育是我们的迫切需求,开设劳动课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新中国成立,高度重视人民教育事业。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发展、总结,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一.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阐明基本内涵,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二是明确总体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要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三是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四是规定劳动教育基本内容,要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分学段提出教育内容要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有侧重。五是强化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六是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意见》还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保障条件建设,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依据新时代的总体部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体现了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特殊性,又在特殊性中包含着一切教育培养人的普遍性。审视新时代重新阐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倡导工匠精神,都需要从小抓,从根本抓,从教育抓起,劳动实践活动就是应有途径之一。
这也体现了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形式多样化;(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
二.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七十年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