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我国古代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强,况且古代的性开放程度低?
古代,中国古代,生孩子为什么我国古代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强,况且古代的性开放程度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至于生孩子,乡下人可不管这些,想生就生。
所以,中国古代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外面看上去非常不开放,但其实底下暗流涌动。
生育率高由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决定
中国古代妇女的生育能力强大,一个家庭有不少子女,这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特点有非常大的关系。
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到近代为止,一直都是农业社会,也就是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
中国古代统治阶层说到底就是地主阶层。
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全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
官员是次一级的大地主,通过赏赐封邑,已经收购兼并,士大夫阶层占据了民间三四成的土地。
再次一级便是普通的大小地主,他们也拥有较多的土地,有一定的实力。
最后便是农民,有给自己种地的农民,也有给别人种地的佃农。
古代的农业经济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需要人手,毕竟机械化农耕是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农业是需要大量人手的,比如战乱时期,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失,就会有很多土地成为荒地。
农业就是这样一种经济,需要人口铺开去耕作,有多少土地就需要多少人口,而中国的领土面积广袤,有着巨大的土地储备,便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地主是不会自己去耕作的,但是他们掌握了大部分的土地资源,百姓为了生存,就需要去处理耕作,就需要人口,人口怎么来?
当然靠生育咯。
也正因此,在古代的乡邑,一个有着众多人口,尤其是男丁的家庭或者家族,在当地是非常强悍的,往往能左右一些大事的走向,这和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也就是农业占主导地位,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古代多战争导致生育率更
虽然中国是泱泱文明大国,但是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多数的时期都是在打仗。
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盛世时代,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爆发战争。
有争夺天下的内部混战,有政府外国异族的对外战争,还有造反镇压等一系列战争。
不是一直有句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
战争的频仍,会导致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人口的大量流失,所以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数量一直都有着非常大的波动。
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混战;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唐亡后的五代十国,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黑暗时代,大量的士兵和平民在战争中尸骨累累,流离失所。
诸侯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战争优势,就需要大量的军队,也就是需要人,这个一点也不稀奇,在战争中,战胜的一方,除了抢金银财宝外,往往还要抢壮丁,甚至是迁移人口。
在领地内,诸侯也是鼓励百姓们多多生育,人口的增长,不但可以为诸侯们提供发动战争所需的军队,还能为诸侯们提供税收,也就是发动战争所需要的钱财。
可以说,战争年代,人,是最大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资源。
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战争频繁,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较高的生育率,维持人口基数实在是太重要了。
综上,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明白了,中国古代生育率高,其实不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开放,也不是因为中国古代妇女是否生育能力强,这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有着必然的关系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古代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强,这是一个错觉,只是古代不像现在这样提倡计划生育,而是鼓励多生育、鼓励早婚早育,从而导致一个家庭的孩子多,所以就觉得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强了。这和古代的生育观念和婚姻政策有关。跟古代的性开放程度高低无关。
1.1600年前,中国人均GDP高于世界水平就是因为多生育的结果
中国古代为何提倡多生育、早生育呢?
(中国古代的文明为何那么发达,跟人口众多有很大的关系。)
哈耶克说,人丁兴旺是文明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向来一直人丁兴旺,而且人口从秦汉时期的数百万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上亿人,说明我们的文明是先进和强盛的。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国却是辉煌的隋、唐、宋文明时期。
按照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的推算,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GDP在公元1年、1000年、1500年和1600年分别相当于世界水平的96%、103%、106%和101%。但从满清统治开始,中国人均GDP开始落后于西方,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90%,但还是能占到世界GDP总量的33%。
中国过去之所以这么牛,还是提倡多生育、早生育的结果。因为在古代,劳动力众多才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2. 传统的“孝道”观,是古代多生孩子最强力的驱动力。
(能多生孩子,在古代就是最大的“孝”。)
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孝”的最高体现,“孝”也就成了人们最强的生育动机。
《孟子• 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说,不孝有三件事: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无后。但三者相比,无后才是最大的不孝。在儒家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孝”的最高体现,“孝”也就成了人们最强的生育动机。多子是传统接代、维系宗性存在的基础,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敬”的保障。
所以,中国的人口从秦汉时期的数百万到明清时期的上亿人,期间战乱、瘟疫啥的都没少,但人口一直在上升,“无后为大”这种儒家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送子观音图瓷枕,寄托了人们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愿望。)
1983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该市出土了一件刻花人物纹瓷枕,上面图案的主题就是送子观音图。这可能是结婚时人们送到一件吉祥物,寄托着主人希望新婚夫妇喜结良缘、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这个送子观音图瓷枕是古代求子风俗的真实体现。
古代汉族向来就有“观音”求子的风俗。南方的栓泥儿子,北方的栓娃娃,四川的抢童子,都是求子巫术。有的地方结婚时男女同吃大枣和花生,意思是早生贵子。这些都是具体的体现。
3. 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多生孩子:春游可野合,不去则罚款
(古代的春游,曾经提倡人们多幽会。)
在社会习俗层面,古代也是想法设法地提倡人们多生孩子。就拿远古的春游来说吧,国家层面就鼓励多参加,多野合。《周礼• 地官• 媒氏》就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这意思是,掌管婚姻的人,都鼓励人们去幽会,幽会的人啥都可以干,不约束,反而不去的人会惩罚。这是西周时期保存的氏族社会的习俗。
上一篇:部分高校取消五一假,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