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小石,佩环,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两年,曾至江南园林,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园林中的小桥流水,竹林掩映,虽不是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景色,也让我深深迷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佩,心乐之。”
相隔着一片小小的竹林,听到了水流的声音,似人身上戴的玉环,脚步轻移两环叮咚相撞,清脆悦耳,未见形,先闻声就让人心中喜悦。
开篇四句话,从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到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在变换移动之中指引读者不由自主的跟随作者来领略它不同的景色,好似我们也行走在了小石潭边 ,走在竹林下的曲径,叮咚作响的清脆之声就在看不见的拐弯处 ,它牵引着你急切的想一睹芳容 ,有悬念,有探奇,在移动中寻觅、发现、展开小石潭如画一般的美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一篇记叙文。这句话用的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中的“比喻”表现手法。
这句话的翻译文是“隔着一片竹林,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好像腰上佩戴的玉佩和玉环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愉快!”
这里把“流水的声音”比喻成“玉佩玉环的碰撞声”,流水或泉水清亮叮咚,玉佩玉环相碰也是叮叮当当,清脆纯净的声响,空灵悠远,让人心旷神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小石潭记》里的一段话。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台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仓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是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互相碰撞,发出的悦耳的声音,使我心里感到高兴。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水声比作佩环的撞击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想了解“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句话采取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要先把句子翻译过来,然后细细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像玉佩和玉环相互碰撞产生的清脆声响,这样的水声使我心中很快乐。
有人说这是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通篇考虑后这么说似乎有道理,但笔者感觉还是不全面。如果结合上下文,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结合起来分析,确实是用了“移步换景”手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不过题干只问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句,那就还要再分析一下才可以下结论。
大家阅读后会体会到,这句是声音先导入,没见到景物先听到声音,让人通过声音感觉到景物的美好。这种手法应该是“先声夺物”,或“先声夺景”。大家可能都熟悉《红楼梦》中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教训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描写王熙凤出场的那一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述: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段描写充分表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她泼辣的性格。
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人物出场的先声夺人,其关键的“夺人”,就是要求人物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言为心声”,所以在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总爱让人物先出来说话,以便“纸上留声”,即留下鲜明的性格烙印。
和“先声夺人”一样,“先声夺物”依旧能有带入效果,让人未见其物,已从声音上争夺到读者,引导读者继续看下去的兴趣。“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句话就是“先声夺景”,更让读者对下面的景色产生兴趣。文|侯歌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上一篇:这种情况我该搏一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