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石潭记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是什么倒装句式
动词,谓语,主语小石潭记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是什么倒装句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小石潭记特殊句式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小石潭记特殊句式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于安乐》)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