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觉得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孔子,论语,他的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觉得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学会做人。
人活着,第一就是学习,而且要学一辈子。《论语》开篇就是劝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呵。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孔子看来,人这一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学文化知识,学做人、识人更重要。
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忠君爱国,能视死如归;交朋友,则重诺守信用。这样的价值观,不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吗?
二、为政以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意思是说,用道德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拥护他,就会团结在他的周围,国家和社会就会有序的运转,从而保持稳定。
当前,全社会都在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推行以德治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三、人贵以仁。
孔子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主要体现在“德”与“仁”二字。《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学说,自然都是围绕着仁义道德展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义之财,不可取,如果通过偷盗与豪夺,实现富贵,宁可清贫着活下去。
教化民众,心怀德,走正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推行德政的精华所在。
这一点,在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中,也有着现实意义。
《论语》在2500多年传承中,历代均有各种注解。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思想糟粕,与现今社会潮流相违背。
但瑕不掩瑜,仅从以上三点解读,就能发掘孔子在数千年前就有如此深邃的思想,足以令我们为之叹服,感佩之至!
孔子一生,都在游学中度过。一边授徒,一面周游各国,推行他的德政、仁政思想。
这一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风餐雨宿,尝尽了苦头。但孔子仍痴心不改,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升华他的思想,这种精神令后世景仰。
终于,孔子逝去500年后,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被汉武大帝尊为治国主体思想,并一直延续近2000年,成为中国,以及东亚各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之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客观公正地评论孔子的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办私学,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生前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观点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历史上,孔子曾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思想十分丰富,成为一种价值体系。
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这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也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仁引入礼中,使“德治”成为“礼治”的继承和改造。“仁者爱人”,使得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者,人所宜也”。孔子提倡君子之义,即为大众为社会,反对结党偏私“哥们义气”。
礼,孔子讲究礼,注重的是政治和伦理的范畴。礼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成为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绳索,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方面。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信是仁义礼智信“无常”之一。
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要求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这句话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厅。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认为忠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更强调对父母的和长辈的尊重。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而不是对父母绝对的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后人把悌与孝并称,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也”。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时期,他主张恢复周礼,维护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面对动荡的变革时代,明确地站在保守、落后的一方,尽管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讲主张,却依然四处碰壁。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正是身体发育、智力成长,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期,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探索摸索的时期,对人生、社会的认知又非常盲目,有时还很叛逆,所以会讨厌孔子,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
但是,孔子的思想,特别是积极入世精神、勇于担当态度,体现的是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一方面,在强调学习和教育以获得各种现实的知识和历史的知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教育意义的普遍规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很多认识观念属于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充分突出。另一方面,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强调意志的克制和锻炼,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如“约之以礼”,“克己复礼”,“刚毅木讷近仁”,等等。追求知识,勤奋学习和讲求控制、锻炼意志成为人格修养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这种刻苦的自我修养和高尚的历史使命感,使个体人格的完善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担当在肩。千百年来,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思想文化,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等等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物、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也即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由思想理论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都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这也是到成人后越读越觉得孔子值得尊敬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