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辛酉政变?
咸丰,辛酉,大臣如何评价辛酉政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兄弟失和的原因
兄弟失和的原因,不能很清楚的确定。有资料说,兄弟失和,在于兄弟二人争夺皇位。我认为不实。的确,道光皇帝很喜欢皇六子,皇六子也颇有能力,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政治野心。但是我认为,道光皇帝传位给咸丰皇帝,这一段是很清晰的,不存在争位的疑问。因为,皇四子的出身比皇六子要好,皇四子的母亲是道光皇帝亲封的皇后,而皇六子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所以皇四子是嫡子;同时,在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早逝的情况下,皇四子是长子。在历朝历代,立太子的“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中,皇四子就是嫡长子。并且皇四子对道光皇帝很孝顺,这一点在于他对他的庶母(恭亲王的亲母)的恭敬程度可以看出。所以,我认为,道光皇帝传位给咸丰皇帝,在当时应该是内外大臣都赞成的。可以认为恭亲王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帝。
从恭亲王后期议政之后的被降罪的因由来看,我揣度恭亲王有喜欢自己做主的毛病。恭亲王思维比较新潮,对洋务很感兴趣,和洋人走得近,生活方式也喜欢西洋化。这一点在当时的情境下,被大臣们广为议论,他也不解释不在乎。具史料记载,恭亲王给自己的母亲请求谥号,咸丰皇帝还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恭亲王就自作主张拟好了报给咸丰皇帝。这件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恭亲王“自作主张”的性格,可能因为这件事,让咸丰皇帝觉得恭亲王没有人臣之礼或者触碰了自己的权威,让咸丰皇帝起了对恭亲王疏远的念头。
站在咸丰皇帝的角度,对于他的这位弟弟,他有没有什么方法来笼络?我认为他有他的难处。
首先,恭亲王的名爵,不是由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封的,而是道光皇帝直接封的。这样“恩出自上”这一条路基本堵死。恭亲王作为王室成员,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恩典,也就只能封为亲王,没有再进一步的空间了。咸丰皇帝不可能封恭亲王为议政王,因为他们俩虽是兄弟,更是君臣。作为古代封建独裁君主,政令由皇上来定夺,议政辅政都不可能出现在一个亲政了的皇帝身上。倘若,恭亲王的名爵是由咸丰皇帝登基后封赏的,这样咸丰皇帝能够在恭亲王心中更有君威,而不让恭亲王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哥哥看。
其次,恭亲王的见识和能力颇为咸丰忌惮。面对攻入北京城的英法联军,恭亲王能够留在北京,把朝局稳定下来。这份处事的胆识和能力,可以说满朝也就只有恭亲王办得下来。就连大胆推举汉人、贬抑旗人,进行吏治革新的肃顺,也办不了这件事。这件事,对咸丰皇帝的触动是挺大的,真的怕这位兄弟会取自己而代之,尤其是在这个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时候。
再其次,恭亲王在朝堂之上,对自己压力太大。而天下大乱,有没有让他远离朝堂,出去带兵的可能?我认为可能性很小。恭亲王自幼善骑射,狩猎的时候,射猎很多,这一点有记载。但是清朝末年,八旗军队的质量确实已经大不如前,实在是不能用。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的湘军才需要自己招募,自己训练。另一支还算精锐的蒙古骑兵,由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领,恭亲王也没办法染指。如果让恭亲王主持兵务,演练新军,恭亲王自己又不是旗主老爷,没有一旗由他直接统领,对于旗人的管控并不得力。并且和吏治、洋务、财政等事务的总理调度相比,仅仅让恭亲王负责兵务,对恭亲王有些许大才小用。前方打仗吃紧,后方的筹饷筹粮,也需要一位主心骨来负责调度各方。当然咸丰皇帝也有可能不放心让恭亲王掌兵,也有可能考虑到恭亲王养尊处优惯了,不一定有能力在一线带好兵。种种原因,让恭亲王出外领兵,可能性很小。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咸丰皇帝对于恭亲王避而不见,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行为是错得离谱。咸丰皇帝对于恭亲王的评估出现了错误。恭亲王倘若有不臣之心,他有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立,这一种基本上不可能。恭亲王有名望,但是没有兵权。他没有亲兵,也没有兵符。所以他调动不了一兵一卒。第二种是拥立,拥立又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方大员拥立,内臣勾结统兵在外的大臣,这在清朝是死罪。恭亲王也没有自己的心腹手握重兵。所以这一条也不可能。还有一方面是洋人选择恭亲王做代理人,这一种比较复杂,可能性有,但是很小。因为整个清朝还是处于保守的状态,纵使恭亲王懂洋务,也只是稍稍走在前面而已,倘若恭亲王在洋人的扶持下继位,必将引起旗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弹,这个后果恭亲王承担不起。所以,恭亲王虽然名望大,但是他没有能力造反。
如果咸丰皇帝看准了这一点,对于恭亲王的态度就能缓和很多。大可以对恭亲王进行委任,站在恭亲王的角度,信任他委任他以大事,就是最好的“恩出自上”。这样的君臣肝胆相照,也会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这一场政变,所以中国未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选择,即是没有西太后之流,清政府也会衰败最终灭亡。中国最终还是能走向和平自由的国度。
欢迎大家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辛西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慈禧在恭亲王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以肃顺为首的权臣势力集团,夺取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廷的政局风云变幻,咸丰临终前苦心设计的制衡之术不仅未能阻止专权局面的出现。反而将慈禧推向清朝统治的最高地位。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肃顺等人目光狭隘,优柔寡断,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辛西政变”标志着慈禧垂帘听政的开始,清朝从此进入由慈禧实掌大权的时期。
下面我就事件本身来剖析一下辛酉事变发生的本源:
一、慈禧的身世
辛西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夺取政权(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
慈禧太后是满洲人,叶赫国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她的是叶赫那拉氏,她的名字叫做“兰儿”。父亲是惠徵,官居安徽宁池广道,死在任上,丢下她与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咸丰元午)被选入宫,充当“贵人”。三年以后,升“嫔”称为“懿嫉"。又过了两年,生下皇子载淳,升“妃”,称为“懿妃”次年,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不曾生有儿子。后官的妃嫔虽多,只丽妃他拉氏生过一个女儿,其后下嫁符珍;玫嫔徐佳氏生过一个儿子,很早就短命而死。
上一篇:深圳的冬天盖桑蚕丝被会冷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