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古代怎样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天下事,古代,天下在古代怎样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员活动等也频繁,战国时期一般在酒肆,如魏国《洞香春》,当时是天下仕子的消息海,还有一个《稷下学宫》,也是各种信息汇聚之地。其他朝代如茶馆,客栈。等等都是消息的来源之地[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所谓能知“天下事”,这个天下事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各地发生的事,而是指天下大事,说白了,历史兴衰,朝代更替这些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记史的习惯,历朝历代的史书是秀才必读的课本。通过读历史书,再结合眼前发生的事,基本能推断未来的发展。比如朝廷赋税严苛,三天两头有人上门催债,又隔三差五听说哪里闹起义了,那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个王朝熬不了多久了。如果说朝廷赋税很轻,甚至不收穷人的税,百姓安居可以,自然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是能长治久安的。此外,古代读书人也学周易,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虽然我们今天人看不懂,觉得这不过是扯淡的八卦书,但古人穷尽一生去研究,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挣点算命钱?显然不是。周易还是很有点门道的,一些比较厉害的古代知识分子,终日闭门研读,肯定会有些收获,断吉凶,测阴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自然是天下事无所不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读书。是因为他们悟了“道”把握了规律,擅于举一反三一个不懂“道”的人好比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到处碰壁瞎忙了半辈子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他们远离了“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了很远的路却懂得不多,高明的圣人之所以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因为他们从来不逆“道”而行,他们与“道”同在,用道的法眼关注一切,所以这世间的一切都逃不过他们那双慧眼。
诸葛亮身处隆中茅庐,却能够精辟地帮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三分天下的清晰构思。这便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另外,德国哲学家康德,终其一生几呼未曾离开过家乡的小镇葛尼斯堡。并且每天的生活极其单调乏味,像是一架具有固定程序的机器一样在每天固定的钟点作息、讲课、在镇上散步。但正是在这种在外看来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中,他完成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哲学巨著,成为和柏拉图,奥古斯丁并列西方哲学史上的三巨人。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理性认识乃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关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通过以此到彼的推演便能达到一通则百通的效果,所谓”见一叶而知秋。”所以古时候的秀才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最早处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七来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源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因为秀才通过学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老子所说的不百出家门就知道的天下大事,显然又远远超出了秀才的境界度,也超出了书本知识.老子强调了识道重道的好处和重要性,同时告诉世人识道悟道的正确方法.只要在生活中时刻用心观察和体悟,就能够发现和感悟道,就能够成为象诸葛亮那样的智者问,“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天象,看君主,看男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不像现代有各种媒体,报纸也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
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像普通老百姓肯定做不到,要有以下几个前提。
博学多识,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阅读大量经史子集
要游学,将自己所学的天文地理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兵法,是要查看地形的,门都没出过,看地图是可以知道那里有条河,但是河多宽,河水多深,步兵能不能过得去,这种只有实地考察才知道吧
要经常与名士讨论,辩论,这样既能了解局势,提升学问,同时也增加自己的名声
所以他们在不出门之前已经把天下看过了,名气也有了,又有人推荐自己,比如诸葛亮就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这种事情,别信。
上一篇:穿旧的西装可反面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