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的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外一种人性格偏激,自尊心特别强。因为说话无遮拦被人嫌弃,别人不愿意与他过多接近。 小区有一个女子,老公跟别人跑了,她悲愤之极,见人就叙说这一段不光彩之事,一天又一天,见到她的人都听烦了,渐渐地,大家只是在背后摇摇头笑笑,没有人去理会她,与她说话。二十年过去了,这个女人变成了现在一个精神时好时坏的病女人。
如何避免独处出现心理问题呢?
1、独处是心灵的休憩,但不要沉浸其中。
独处,在许多时候是给疲惫的心灵放一个假,独处的时候,可以想想往事,可以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段独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但是,我们不要永远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之中,逃避外界的纷乱。我们要勇于迎接未知,挑战新知。
2、走出个人生活区,不要害怕,学会积极主动与人交流。
记得我有一段时间,白天忙于繁忙的工作,晚上一个人独居,找遍通讯录无人可交流,心情郁闷得快要窒息。后来决定走出寝室,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河东到河西挑着没去过的大街小巷穿行,置身喧嚣世界,看到有趣的事物,凑上去问一问,聊一聊,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独处久了,都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给自己一次勇气,主动走到人群中,从帮助人家开始,以微笑面对身边的人,你的运气开始变好,你的自信开始找回,你会突然发觉,与人交流是一件心情多么畅快的事情。
3、思想开放、心胸开阔,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受到委屈、挫折就蜷缩不动,自高自大不可一世,活在自我世界,以一种逃避心态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其实是内心想得太多,学会宽容、理解,人在世间,很多时候,心胸决定了境界,心态决定了命运。
最后总结:长期独处造成了心情压抑、思想受限,产生的负能量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心理上就容易产生障碍。我们每一个人享受独处时光的时候,也要去参与群体生活,感受外界带给你的不一样生活体验。
(END)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而是他的心理上本身就有问题,因而需要长期独处。这是一个偏见,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实际上人类从集体群居在向独处发展,大量的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政治派别,开始以单身人士的身份在安顿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留意身边的现象,你会发现一个趋势:现在单身是一个独自生活的机会。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从人口统计上看,晚婚和根本不结婚的、离婚和离婚后不再结婚的,更多的人在延长单身的时间。在密集的人类群体中生活,独处是一个新趋势,新的生活方式。
以前,你独处可能会觉得被社会孤立。在互联网发展之前,独处会很孤单无聊,它意味着你跟社会几乎脱离了联系,因此以前独处的人是一座真正的孤岛。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独处的人不再觉得孤单,通过网络,几乎可以解决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家庭纽带牢固,生活单纯的环境中,维护现有生活是重要的。这些人对独处的兴趣不大。现在,推动全球独居人口增长的是一个与家庭导向相反的重大趋势——个人主义的兴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人开始崇尚独立生活,自我表达和个人价值观。他们想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即使有别于传统,比如结婚生子。
所以独处不是心理问题,它更像是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针对此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都是干货,建议先点赞收藏,再阅读~
PART 1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意义是什么?
“自我”并不意味着我只能一个人,我只能和自己相处。相反地,“自我”至少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包含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客体关系理论来理解自我。
“自我”就是人们出生之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分化并发展而来的,一部分吸收于外界,一部分完善于内在。
1、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当中,“自我”看重的是现实原则,会根据情况适当满足“本我”的合理需要,对于不符合现有处境或社会规范的需求进行克制,并且能够学习如何在现实当中获得需求的合理满足。
可是,一个人长时间的独处,对于社会规范的需要,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当下的处境等等,可能会失去一个判断的标准,那么这个分化就容易成为问题,变得僵化。
2、符号互动论
1934年,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自我知觉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个人与他人互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形成。这时候他人的期待就会规范一个人形成相应的角色去行事,因此自我知觉可以反映出他人对于个体的态度。
同样,一个人长期独处之后,这些如镜子一般照应角色的期待就消失了。
3、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中,用“自体”来表示“我”,用“客体”表示“我”以外的人、事和物。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表象根本无法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自体+客体+互动关系的集合体”而存在的。所以,人们会将外在的人、事和物内化为自己的内心,形成内在客体,也就是形成内化的自体表象。
然后,自体表象、内在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模式,影响着人和外在的人、事、物的相处状态。
“自体+客体+互动关系”的集合,共同决定了人们的人格特质和处事的风格。
以上三个理论就可以初步的解释,为什么一个人长期独处的时候会容易出现心理的问题。
PART 2 保持“健康的自我”应该怎么做?
1、要重视和自己的连接。
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自己内心的认识,经常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让自己的内心处于隔离的状态,那么就会做出和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相违背的事情,陷入冲突和矛盾当中。
上一篇:喜欢足彩的朋友,一年花在足彩上的费用大概有多少?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