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以德报怨”是否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怎么评价?
以德报怨,儒家,以直报怨“以德报怨”是否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怎么评价?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德报怨”是否是正宗的儒家文化?怎么评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好,首先“以德报怨”不属于儒家的思想,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儒家的思想。后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也是不出这一范畴。“以德报怨”是从“报怨以德”变来的,这出自《老子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伤害了自己,自己反过来还要对别人友好,去感动他,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这种处事方式有利减少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当然会提倡这种做法,很多人也认同这种处事方式。人们习惯上把“以德报怨”当作儒家做人处事的观点,是因为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更接近儒家“温柔敦厚”的做人原则。儒家反对暴力,不赞成以暴易暴,提倡宽厚温和的处事方式,这也容易让人把这句话误认为儒家的思想。
这句话虽然出自老子,但这是老子的意思吗,是道家的思想吗?道家可没有儒家这样仁慈宽厚,要不何以能孕育出法家和兵家来。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黄老的思想出来拨乱反正,等一切就绪了,儒家才能粉墨登场。显然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用这句话,那“报怨以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要从这一章整个来看,要结合老子的思想理解。这一章前面几句也是常常被错解,我们一并在此说清楚,以利于理解“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做事,通俗说就是不要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去做事。
“事无事”常被解释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是很不准确的,这句的字面意思是说:以无事的心态来做事。因为一般的人遇到事情会着急错乱,会迷失心性,方寸大乱,自然做不好事情。所以老子说要保持无事的平和状态,这样才会理智清醒,判断准确,方法得当,免于差错。
“味无味”这句常被解释为“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貌似正确,实则理解偏了。“味无味”是个比喻的说法,和“事无事”一起进一步阐释老子“无为”的思想。我们吃东西尝味道的时候,如果嘴里有味道,那就不能准确的品出所吃的东西的味道。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吃过糖再吃西瓜,西瓜就都不甜了,要品出西瓜的味道,就先让嘴里保持无味的状态。品酒师评酒的时候,会放一杯清水在面前,品完一种酒,再品下一个酒,必须要用清水漱口,这就是要让口里无味,美食家品评菜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无味”才能尝出来真实的味道。
“无为”、“无事”是心态,“无味”是状态,以状态比喻来说心态。老子强调的是“虚”和“弱”,以虚求实,以弱胜强。
“大小多少”好理解,讲的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蓄势,最后是时机的把握。“报怨以德”在老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真的有这样好。这是一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主动示弱行为,最终的目的在于消灭对手。刘备种菜,韬光养晦就是如此。电视剧《大宅门》中詹王府因为白家老二号出了大格格有喜脉,砸了车,杀了马,白老太爷上门道歉,亲自给大格格把脉看病,表面是报怨以德,实则暗藏杀机,结果让大格格生出了双胞胎,让詹王府颜面扫地,赔了白家的车马。这种报怨以德,委曲求全,主动示弱的方法是老子的一种战术思想,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此方法的最成功案例。历史也好,现实也好,这中“报怨以德”,蓄势待发的成功事例举不胜举。
孟子讲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报怨以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话,但不是老子的思想,是老子成事的一种手段;孔子恩怨是非分明,也不赞同如此的处事方式;后世统治者乐于提倡“报怨以德”,是有他的目的。温柔敦厚的儒家和“报怨以德”最接近,后世腐儒大都乐于接受“以德报怨”,息事宁人,这就导致后世读书人对“报怨以德”理解的错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以德报怨”,根本就不是儒家的文化,也就谈不上正宗不正宗了,这是道家的文化,儒家所讲究的,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是老子提倡人们遇事后“和稀泥”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有一个关于“以德报怨”的成语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梁国和楚国之间的边境上的事情。
两国守边疆的士兵们都种瓜,但是梁国的瓜长得好,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楚国的士兵就不高兴了,于是半夜里经常去破坏梁国的瓜。梁国士兵发现后,上报到了梁国大夫宋就那里,想要报复对方,宋就表示,这么做不就惹祸了么!咱们偷偷地帮他们把瓜种好了不就可以了么。
故事的结局是很好的,最后楚国的士兵发现了梁国士兵的善举,内心感到无比的愧疚,从此两国就结成了友好的关系。
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是楚国的士兵,或者说是楚国的国君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他不是呢?
在生活中,总是会有坏人欺负老实人的情况发生的,那这个老实人该如何回应对方呢?人家打了我一巴掌,没关系,我不但要像《圣经》所讲的那样,“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打”,而且要再给对方一个甜枣吃,这,就是老子所推崇的“以德报怨”。
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别人已经是做错了,咱们怎能再来效仿这种错误的行径呢!可是这样做能行吗?
能够伸出手来打老实人一巴掌的人,绝非良善之辈,他应该就是属于那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了,而你送上的那颗枣子,也就是“德”,就相当于强化了对方的无礼行为,对方会认为:挺好啊,看来下次应该打得再用力一些!
上一篇:海子的诗真的好吗?你觉得如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