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有多大?
疫情,美国,全球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毫无疑问,疫情的扩散与防控情况具有决定性影响,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的变化对世界经济走势进行判断。我觉得大致应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全球疫情可以在第二季度得到基本控制,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1-2%之间;二是倘若全球疫情持续至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全年在1%以下甚至为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三是如果全球疫情继续拖延下去、跨年度甚至与我们相当长时期地并存,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目前,国内也有好多治愈出院患者再度转阳的情况,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指出,现在的新冠疫情不过是冰山一角,这种病毒大概要与人类同行许久。如果真的是这样,由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时间不会短,两三年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近三四十年来世界经济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太多,需要时间消化。对此,我们宁可做好更坏的心理准备。
第二,从世界经济的宏观上视角看,无论疫情持续多久、世界经济增速如何,大疫过后的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重塑将继续进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全球疫病的暴发会加剧这一过程;同时,全球宏观经济协调将会有所加强,但一定会矛盾重重,难度加大:在货币领域主要国家间分歧增大,协调难度增加;在贸易领域,全球规则的重塑将加剧,全球化分裂继续。
第三,从世界经济的微观角度看,全球疫情将加剧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平衡的困境,企业之间的退单潮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出现,一旦疫情缓解或消失,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必将开启,这对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有利,但需要关注的是,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脆弱性,因而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更会关注安全,包括更多的本土化,更加关注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因素,以及包括大国关系在内的政治因素。
第四,全球央行超级量化宽松的后果将极大地影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体系”的稳定,全球资产重新定价,黄金等贵重金属与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且价格波动剧烈,但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体系重建短期内无法进行,也难以出现可以替代美元的关键货币。因此我判断,货币金融合作的区域化进程将会加快。
二、中国应如何应对?
所有国家的防疫模式与体制,都与自身的具体国情尤其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高度相关,甚至相互间在起初阶段不会存在什么“学习效应”,更不会有什么“抄作业”的事情。这种学习效应至少要到疫情在全球大致充分展开、需要各国协调合作之时才有可能发生,“抄作业”应该是相互的。今天,据日本共同社报道,3月26日将举行G20首脑特备峰会,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成为推动全球合作的重大转折。
目前,中国对疫情控制效率非常高,也起到了显著效果。今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有四个:一是从“歼灭战”转向“持久战”,不能低估治愈者复发的潜在危险,输入性防控也要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从“战疫”转向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我主张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应再强调增长速度,所有的政策核心是稳定就业,相应地,经济政策的重心也要从偏重国有企业转向全面支持中小企业;三是经济、社会体制应该更加柔性化、弹性化,应该关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等;四是如何增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必须更进一步增进相互信任、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同时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宏观经济协调,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外医疗援助要有针对性,要慎重地量力而行,一方面针对真正需要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外援助与国内弱势群体救助之间的平衡。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面对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应采取的对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倘若全球经济果真陷入衰退,我们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目前,中国经济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要防止疫情的全球暴发加快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即稳外贸、稳外资;二是如何下大力气稳定就业?
要知道,中国现今的产业结构与美国以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为主不同,我们是以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为主。而这些恰恰是受到疫情影响产业链最易断裂的领域,疫情持续越是过久,越对我们不利,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海外商客户大批退单的情况;而且,一旦疫情持续过久,产业链出现中断后的全球重构必将开启。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不仅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更要考量东道国制度环境以及大国关系、政治风险等等。疫情一旦拖延或者长期化,客观上将有利于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虽然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但即便是部分产业链出现“脱钩”,也势必会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调整或改变近四十年来高度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将主要精力放在稳定就业方面,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民生问题,也是是关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我认为近期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加快电子、汽车等外向型产业恢复生产的力度。更重要的是,探索在“抗疫”过程中确保物流、人流等不中断、促进外向型企业的持续生产,是下一步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比如中日韩自贸区协议、RCEP甚至积极加入CPTPP等,以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加工制造能力,确保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二,大力扶持、挽救对稳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小民营企业,努力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在人类共同的灾害面前,世界各国应在发挥自身制度优势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经验,中国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受到疫病影响严重的群体、小微企业等精准发放财政“补贴”,等等。
第三,拉动消费应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投资的重心也不再是经济增速,而是促进消费,我同意刘世锦的一个提法,“新基建”的核心应该是超大城市群的建设,这里不仅仅涉及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有包括农民工安置、户口等所有相关制度的调整、改革,也就说,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扩张内需的过程。
第四,通过与世界各国增进合作尤其是疫情通报、信息交流与全球公共卫生体制的强化等合作,继续降低“贸易战”程度,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全球宏观经济协调,尽力降低疫情对各国与世界经济的危害。大疫之下的全球经济协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已远远超出相互间的分歧,全球主要国家必须通力合作,共度难关。
第五,绝对不做任何可能“对冲”美国货币政策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事情。按照如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美国的“救市”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经济的挽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稳定是有利的。现在,某些学者提出要主动抛售美国国债打击美国,这不仅有违常识,更是反全球化的。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不过1万亿美元左右,大约占美国国债的7%左右,对已经做出超级QE的FRB而言这点国债不过是小case,如此作为打击的恐怕不是美国,而是自己同美国经济的全面脱钩。要知道,FRB实行负利率的可能性很低,在其他主要国家均已实行负利率的条件下,要确保各类资金回流至国债市场与股市,维护“美元体系”是重中之重,因而FEB通过购买商业票据、购买股票(如ETF)等方式继续进行“放水”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维护美元信用与回流的核心所在。近来,美国有些个别人和一些媒体鼓噪让中国对新冠疫情暴发和流行承担责任,进而用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予以弥补的提法,值得警惕。但我认为,这些事情鼓噪一下可以,但美国政府实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除非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因为一旦如此,二百多年来美国政府累积起来的信誉将毁于一旦,那将是“美元体系”崩溃的开启,无论如何是美国承受不起的。我预计,大疫之后面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混乱,区域化货币金融合作将重新开启动。这对中国是个重大机遇,因而加强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合作非常重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