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清却感觉很少出大文豪?
唐宋,明清,时期为何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清却感觉很少出大文豪?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艺术达到巅峰都有一个积累、成熟的过程,文化巨匠大文豪的出现必然与时代洪流不可分割。
唐宋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唐宋作为大一统王朝,稳定统一的中央王朝往往会演变成明清那样高压的文化政策。这是那些封建中央政权本身内在的基因决定的。封建制度下要求得社会稳定和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压制和控制。但是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权力很强大,并且他们也是大一统帝国,但是他们却没有走向明清两代的命运,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时势造英雄,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适用。时代永远是影响一个人成败得失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不管唐宋八大家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一定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脱不了关系。我们总喜欢强调个人主观能力和努力的作用,诚然这是关键,但是个人能力仅仅对自己起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于事无补的。个人除了随着时代的洪流奔流向前之外,别无他法。
唐朝和宋朝应该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王朝中比较开放自由的朝代,唐宋八大家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由奔放、繁盛自信、变革不断的时期。唐朝的中央统治者和整个帝国的封建官僚整体上带有颇为浓厚的异域色彩,因此在统治政策上也更加开放包容,少了传统儒家和法家那种拘谨、严苛的礼法和教条,这对于文化艺术来说是个极富想象力、即有创造性的好事。
比如文学巨匠、诗圣杜甫,经历了唐朝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混乱——安史之乱。这场混乱被后世的史学家所看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唐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而且他还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央集权制度的转折点,自此之后,这种制度渐渐走向它的穷途末路。这场战乱给杜甫带来得感受——伤心、绝望和痛苦都如实得被他们记录在他们得艺术作品中。
唐朝,国力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唐朝皇族本身就融有外族血统,唐人已不是简单的汉人延续或胡族融入,而是汉胡互代的民族共体,所以唐代华夷如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了开放、恢弘的文化氛围,给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文学的兴衰跟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开明程度有关,唐代皇室似乎是一个有着特殊音乐天分的家族,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唐朝的君主们大多也都是诗文和书法的爱好者,最高统治者对诗赋的热情,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其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所以唐人自信、不羁、有气度和有抱负,这一点也显现在唐诗中。 由魏晋开始,一改儒术独尊的局面,道、佛各有发展,到了唐代,出了一批像李白那样尚武轻儒,脱离小节,崇尚游侠的诗人。道教的发展,使读书人更喜欢沐浴山林间,由此陶冶了诗人的情趣,丰富了诗歌内容,影响了一代诗风。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得以完善,当时的考试中有诗赋一项,这一点更是把诗词创作推向了一个至高点。 隋唐的时候燕乐兴起,最初先诗后乐,乐是根据诗谱成的。后来逐步演变成先乐后诗,由乐配诗。西域佛教乐舞引入中原后,诗的音乐性显现衰弱,因此就出现了长短句的格律诗体即词。
五代时期,词开始兴盛,到了宋代,达到了巅峰。所以说词的产生是社会变迁及音乐发展共同导致的。 宋朝的科举大致延用唐朝的制度,加上宋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有此大环境,文学得以继续光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宋之后,外族入侵,古诗词也就伴随着国运日渐衰落。
元朝统治者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科考被废除,又有很严苛的民族等级制度,所以文学开始走市民化的道路,文学发展不再追求典雅高贵,而是出现了新型的民间艺术——元曲。
到了明朝,加强了文化专制,以八股取士,朱元璋规定了考试分为以四书五经为限,还要以朱熹所注为限,科举制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明朝的特务制度,禁锢思想,钳制言论,从此知识分子成为了思想的奴隶。
清朝的科举制度大致与明朝相同,清朝早期实行的文字狱再一次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虽然到后期诗文有了一点复苏的现象,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文明衰败后,往往很难恢复到前身的辉煌。
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在元明清三朝经历了来自上层的禁锢和限制,再难以涌现杰出的大文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压制,封建制度的独裁性对文化起到根本的禁锢作用!
清代文字狱或称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1]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除清朝外都并未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少数民族掌权的清朝,对汉人控制极严。[2]
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2]
清帝大施文字狱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2]
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清人龚自珍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杨凤城等认为文字狱是「文化现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上一篇:看男生是不是真的爱你,真的像有人说的要看他喝醉了之后的样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