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些古人为什么崇拜大山?
泰山,大山,崇拜一些古人为什么崇拜大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为什么会有闲情逸致把我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旮旯角)都给游遍呢?这要从古人的\"山水意识\"说起。
早期,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敬畏自然,大多\"神化\"山水。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山水观开始发生改变——山水由神秘异己的能量开始转化为\"悦身\"、\"畅神\"的对象。
这个时期,人们将山水同自身结合起来。山水融合了人的品格和意志,游览山水被视为增进学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这种山水意识的出现也是古人探索自然,而后进行创作的基础。
如果人们的山水意识仍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人们崇拜畏惧自然,将其视为高高存在并且顶礼膜拜的对象),那么也不会产生山水文学作品。
《论语》、《楚辞》以及董仲舒的《山川颂》都是山水意识改变的产物。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大盛,文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山水之美。佛道二教的兴盛也影响着文人对山水的创作——道观依山而建、佛寺也以名山为址,这就在无形中增添了人们对山水的接触。玄学家也通过山水体悟\"大道\"。
及至宋,儒家更是鼓励世人见山见水、体察万物,格物致理、格物致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所以你不去\"险远\"之地,如何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又如何有更深的见解和领悟呢?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文化苦旅》。古代大部分文人并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游\"文化、\"游\"真理。)
另外,古人对山水的探索也有很强的目的性。
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写的非常直白:
\"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
写作就是游玩的目的。这点跟现在挺像,我要写一篇游山玩水的作文,所以就去附近的景区逛了逛。
统治集团的需要也会刺激古人\"游玩山水\"。《隋书·经籍志》有载
\"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
在这期间,全国涌现了大量\"述地之作\"——《地理风俗记》、《土地记》、《畿服经》、《太康地道记》、《太康郡国志》,不一而足。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思路比较混乱,题主不要见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崇拜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因为绵延的山脉如同大地隆起脊梁,巍峨的山峰是擊天的石柱,而大山含泽布气,离天最近,人们表达对大山的崇拜与敬畏的方式是祭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先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存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山一直都有崇拜心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崇拜石头来源于大山崇拜,大山经历了上亿年难以想象的风雨,自然就被列入辟邪之物,因此利用石头作为调理风水的用品,产生了风水石,早期的风水先生称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人类社会起源于山,比如早期的山顶洞人。山上的资源丰富,物种多,比较适用于人生存。动物,植物,鸟类,参天大树,各种颜色的花,山是万物的老家。山养育了人。
2,山的寓意深远。仙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山。人藏于山中,便是仙。山的海拔高,离天空近,越高的地方,就越微妙。山顶有祥云环绕,妙不可言。
3,山上适合修行。山上虽然交通不便,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但是却安静,清净,非常适合修行。天然的山泉水,蔬菜,野果子,这些都是好东西,没有经过加工,採来后即可食用,修行有这些就够了。
4,山上寺庙多,道场多。山上灵气丰富,磁场好。古诗中很多的诗句都是在山中做出的来的。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比如悠然见南山。诗人一登山,就诗兴大发。现代人一登山,心情也是大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