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懂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自己的,的人为什么有人懂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并没有内化那些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不应该口无遮拦,不应该气势凌人,不应该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儿。但是当物质收益遇到心理收益的时候,缺乏心理收益的人就会更容易选择心理收益,少一点钱?无所谓,少吃少穿?也无所谓。这就是并没有真懂那些道理,如果真懂,不用去思考该怎么做,自然而然就去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先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很久以前,有两个和尚,一个很穷,一个很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的佛教圣地去朝圣,你说可以吗?富和尚诧异地反问到:此地到南海来回好几千里,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平静的回答到:我只要有一个喝水的杯子,一个吃饭的钵就行了。富和尚哈哈大笑道: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朝圣,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能办到,而你靠一个水杯和一个吃饭的钵到不了到南海的。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几个心理现象:第一,有人懂很多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但说得多做得少,而且他只认自己的“道理”,而不顾有没有效果,这是在自欺欺人。第二,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前者受道理和经验限制,后者则为未来而行动。第三,知行合一很重要,停留在道理里而不去行动,道理懂得再多也是枉然。第四,一个懂很多道理的人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但很多时候,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这边,人生过得好不好,不需要太多道理,更需要目标和热情。
最后,有道理不等同于有能力。中国古人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还有“行有余力,而后学文”的教育思想。意思是说,行为能力是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生活做事的能力,那么就算读再多书,懂再多道理都没有用。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缺乏生活能力,道理他们书读的多当然懂得多,但没有生活能力,他们能过好这一生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没有做到。读经典明道理。明道和行道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但没做到,一个是不但认识到还能做到。
我明白对孩子大吼大叫是不好的是伤害自己身体和孩子的,但孩子做得不好时我还是会这样。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情绪管理还有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这些,慢慢的才能做到。能做到时说明你成长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和做不单单是两个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别走!进来读完这篇回答,我保证你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存在明白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别说过一生,有些人连一天都过不好:
道理说:我们应该保持自律,专注当下地过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有所收获,不虚度光阴。
而实际上:我们每天起来看看手机、看看视频、总想着等休息完再去学习吧,现在心情不好,等心情好了再去锻炼吧。这么拖下去,到了晚上真该休息放松的时候,我们就心安理得地跟自己说,现在该休息了,等明天再学习吧。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明白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天”。我们明白学习、健身是好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没有去做,也不是彻底厌恶这件事,也不是忘了这件事,就是在心里一拖再拖。到最后一事无成。
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因为我们心理的执行无能。
执行无能是什么?
执行无能是指,我们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这便是拖延症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件事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越大,就越容易拖。
而我们执行无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习惯有关。
习惯的力量
樊登在《读书是一辈子中》说过:我们人生最需要克服的阻力是「惯性」。我们之所以会拖延,恐怕和我们的习惯脱不开关系。
周末计划写一篇文章,起床后刷刷微博看看新鲜事,再看看朋友圈有什么动态;吃过早饭综艺更新了,先看吧,看完再写;
不知不觉到中午,快吃午饭了,现在写一会就会被打断,下午再写吧;
下午有点困,精神不好写作没灵感,小睡一会再写;
睡醒后又重复早上的步骤,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当我们习惯了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这种最小阻力事物的存在,我们便自然而然觉得这是正常的,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
而突如其来的改变(写稿子)虽然是好习惯,却让我们不自觉抵触这种反常的改变。
也就是说,自律的人之所以自律,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自带抵抗拖延的Buff,而是把健身、读书、写作、学习这些事养成了习惯。
上一篇:多久才能学会唱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