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学生管理中,感觉行为层面的制止很简单也很直接,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
孩子,行为,学生在学生管理中,感觉行为层面的制止很简单也很直接,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学生管理中,感觉行为层面的制止很简单也很直接,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为层面的制止,只是告诉他什么不就可以做。但是呢,要培养人才,真正的人才,是要明白什么可以做,并且有价值,有兴趣,有动力坚持不懈,最后成才了。强制管理行为层面,只是红线,哪些行为不能碰。正确的是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孩子的世界观没有形成,很多时候,看问题是二元对立的。所以,你不能事事都在宣布底线,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你只说不能做什么,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不能做的事情,有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于调皮捣蛋鬼是一个紧箍咒,对捣乱的孩儿有效,但是对于本身就比较听话或者存在感不强的孩子,其实你没有管理好引导好他们啊,没有给出方向,这就是不哭不闹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事实上,这些孩子给予一定的精力关注他们,他们中会爆发出来一批孩子。
这样粗放的管理,类似于商鞅变法。那时候秦国的老百姓文化素质太差了,所以用严酷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简单点,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目标,不说为什么,只说是什么,不听话就惩罚。后来贾谊写《过秦论》来批判这种暴政的弊端。同样的道理,管理孩子也是一样的。不能让孩子在充满束缚的环境中,心态恐惧的情况下成长,应该是充满爱充满关怀的环境里,发挥孩子的创造力。那么,老师不仅要告诉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底线,哪些不能碰,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个人理想,主动去做该做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为层面的制止只是治标。大多数都是因为学生迫于老师威慑力和制度的惩罚而不能不停止某些“违规”行为,是否从心里接受了这种制止,很难说。
所以,学生管理的根本还在于心理管理。要让学生从心里“服”。这既有对老师个人的信服,也有真正从内心理解了某种行为的不恰当带来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懂得学生心理,不能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在充分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本着同理心原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制约。
上一篇: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很多不会做,但一说就都知道,如何辅导才能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