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入关后,有没有能力经营中国东北?你怎么看?
清朝,沙俄,入关清朝入关后,有没有能力经营中国东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言:
清朝入关后,在经营东北的政策上是坚持不懈、毫不动摇的,毕竟这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但是由于入关后,前几代皇帝的种族政策,导致了在经营东北时,造成了一定的偏差。
现在很多网文、自媒体宣称,自明末时期,辽东区域有汉人约为100-200万人口(也有的说是300万人口),努尔哈赤崛起之后,这数百万汉人人口,部分被屠杀、部分以包衣奴的身份加入满洲、还有部分是逃亡回关内。
同时,多尔衮携幼帝顺治入关后,清政府就制定了“严禁汉人移民”的政策;因此导致了清代200多年的历史里,东北的人口都偏少,最终无法与沙俄、日本抗衡,割让了土地、以及丢失了旧藩朝鲜。
这种观点是相对是属于主流的了,只是这种观点偏颇了些许。
有清以来,对于东北“龙兴之地”的经营,相对于汉地十八省而言,其政策更为偏向于满洲人,因此才导致了因人口过少,土地广阔而无法达成完全占据的局面。简单而言,即满洲人以维护其本身利益为前提,来经营东北辽阔的区域。
一、清代辽地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变化
(一),旗民双重制
多尔衮携幼帝顺治入关后,根据推算,满洲区域约留下不到十万旗民驻守。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是将辽地作为其后路,谨防汉人反击时,能推回关外。因此从顺治皇帝到康熙中年(康熙二十年,平复三藩后),清政府是全面禁止汉人迁徙东北的。
同时这差不多半个世纪里,清政府的重心是偏向于中原,导致了辽北区域大片土地被沙俄蚕食,形成了今日的东北疆域。但不能就说清政府完全摒弃关外,此时的清政府在关外区域的行政体系,是与汉地或蒙、藏区域是不相同的。是施行一种“一地两制”的行政模式。
(1)旗制体制:
早期,清朝在东北实行“盛京五部”体制:即盛京户、礼、刑、工、兵五部。
这五部主要是管理旗民的民事,如户部管理个庄园的税收、各将军府的支出等等;礼部是管各陵寝、各官地瓜菜、鱼泊等供给;刑部管旗民犯罪;兵部管关外驿站、各将军府的兵器等等……
(2)东北满洲将军府:
a、盛京满洲将军府:这个名称在乾隆12年以前,是经常变动的。如顺治元年时称为盛京总管,顺治3年时改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康熙四年又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
但是不管名称如何变动,盛京满洲将军是东北三个将军府最高军事长官处,是统管整个东北区域的军事。
b、吉林将军府:
其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宁古塔”,其前身辖区非常大,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西至柳条边590余里,至盛京威远堡开原界;南至长白山南图们江、鸭绿江1300余里,与朝鲜分界;北逾黑龙江至外兴安岭。
在康熙时期,因将军府是在黑龙江流域船厂内,因此常常出现宁古塔将军、船厂将军、吉林将军,三种不同的称呼出现。
c、黑龙江将军府:
在康熙22年(1683年),为了加强对沙皇侵略势力的 反击,清政府把原属宁古塔将军管辖的亨滚河上源支流哈达乌达河、黑龙江北岸的毕占河以及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分出,称为黑龙江将军。
在晚晴光绪之前,这三个将军府,都是军管制度,但是在乾隆22年时,因受到汉地行省制的影响,在此之后,除了盛京将军府外,其他两个将军府在政府文书中,多以省为记载,即吉省、黑龙江省,因此造成了一些误解。
除了八旗管理制度外,东北区域自有清以来,都存在汉民管理制度——民制体制:
顺治十年,设辽阳府,管辖辽阳、海城二县;顺治14年,改奉天府长官为府尹,掌锦县、辽阳、海城、盖平、铁岭等所属府州县厅的民政事务。雍正年间吉林设置三州县管理吉省民政。
因此不能说满清入关后,辽地就没有汉民的存在。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另外“闯关东”并非是光绪时期才开启的,在乾隆中后期,清政府就因人口剧增,不得不对汉民进入到关外,进行了一定的放开。
闯关东
清顺治入关后,颁布了"禁关令",全面禁止汉民进入关外,并开始在满境内修筑“柳条边”篱笆墙。但是在此时,清政府为了满足关外人口及劳动力,也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即此时的清政府政策是有着两个极端方向的。一方面是全面禁止“私自”迁徙到关外,一方面又有清政府出面组织山东区域的汉民,进入到关外屯垦。
但是到了千古一帝康熙亲征之后,这种官方组织的迁徙行动就被全面禁止了——“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同时康熙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残酷闭关政策,包括康熙皇帝指示盛京等三将军府,定期猎杀“私自”进入到关外的流民据点。
这种现象直至到乾隆中后期才被打破,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时经常能看到,乾隆亦多次下旨申饬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府,要求他们出兵猎杀关外流民,以保“祖宗肇迹兴王之所”。
但是到了乾隆中后期,乾隆皇帝又下旨申饬关外官员阻止汉民流入关外的做法。这主要是当时的人口暴增所致。根据各地的史书记载,剧增的人口,南方区域不得不向原始森林、山区、海岛迁徙,寻求更多的耕地,甚至是沿海、沿湖区域的民众“围海造田”、“围湖造田”。
而被北方区域的,如黄河两岸的人们,在乾隆中后期,因黄河泛滥,人口剧增等因素主导下,不断向内蒙、新疆、东北迁徙,寻求生存空间。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一点,这些迁徙行为,多是民间私下行为,清政府少有起到主导作用的,比如南方湖南、广西,多是富商、富农、或流民,进行了定居点修缮后,形成村落及集市,地方政府才派遣税务官员到达集市,完成直接统治。
所以,才有“闯”一字,而非是“垦”、“种”、“活”。“闯”除了是闯过“柳条边”,还有闯过官府的阻挠、闯过环境、生存等等的意味在内。
常常在写清政府时,多是以1800年为界限;1799年乾隆死后,嘉庆皇帝亲政(嘉庆四年),虽然嘉庆说不牵连广泛,可事实上,对于与和珅有关联的官员,在其亲政后,多被撤职。
为了能保证其统治性,嘉庆皇帝提拔了大量的汉八旗或汉臣,也是在1800年后,汉臣摆脱了千年老二的称号(在此之前,各部门首席长官必须是满人),开始掌控了清政府的地方、中枢的部分政权。
所以,1800年以后,在鸦片侵袭、沙俄蚕食、汉臣掌权、人口剧增等等因素之下,清政府对边陲各省份的政策出现了缓慢的转变。如蒙古,在以前是禁止汉商随意进入到蒙古区域的,可1800年后,汉商不断进入蒙古,汉商与札萨克、僧侣的合作之下,逐渐形成以围绕在寺院、兵营为基础的定居点,最终形成城市化、农垦化。
同样,在关外,汉商与关外满人结合,先是较为温和的辽河平原修建定居点,结合了之前的县、府,逐渐向寒冷但肥沃的松嫩平原延伸,最终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有4000多万人迁徙到了东北区域。
上一篇:印度死亡人数为什么那么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