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每天上班,孩子没自控能力(小学),晚上挨揍谁的可悲?
孩子,家长,父母父母每天上班,孩子没自控能力(小学),晚上挨揍谁的可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当然是孩子可悲了。因为父母没有尽到引导孩子培养各种能力的责任,所以孩子达不到父母要求的自控力的程度,于是即无辜又悲催的挨揍了。
孩子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他成长的每个变化都离不开家长的细心呵护和科学耐心的引导,孩子自控能力差,家长应该自我反省以下几点自己有没有严格的做到:
1.家长的榜样作用,日常生活中情绪稳定,有适当规律的作息,自己有节制的看电视、玩手机,在家庭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以身作则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孩子必然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2.从小严格控制孩子看动画玩游戏的时间,过度的依赖电子产品会妨碍孩子的各种认知发展所有的能力都是从孩子出生后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益智玩具、手工、阅读等等都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能力,让孩子可以很专注投入的做每一件事情。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很投入的做一件喜欢的事时,家长不要随意打断他,比如给递杯水,念叨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或者随时随地都要指导孩子方法,这些都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杀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茉莉也是一个宝妈。有时面对孩子拖拖拉拉也是烦躁,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网课学习,正好也在家,我发现其实孩子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问题。
所以一切的根源都在大人身上,因为有样学样啊。
第一,拖拉的问题
比如我自己在工作中,总是容易有畏难情绪,所以我自己开展工作的时候,总是挑肥拣瘦,先做了容易的,难的就开始拖延症。所以我娃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我看到孩子做作业,总是挑自己喜欢做的先做,有时还会让课外作业先来插队。
所以我现在自己遇到问题,知道这个工作任务一定要做的话,我硬着头皮也会先做了重要的工作,因为我知道,我的情绪会传达给孩子。
第二,爱玩的问题
就像我自己也是爱玩,在家我就算是在工作,我也会摸鱼,看电视。好了,孩子看到了,也跟着看电视。所以我现在在家也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在家的时间安排就要和上班一样,我不能摸鱼,反正写稿就一直写,中间休息时间就看书,真的是头脑发涨了才能去看十分钟美剧,不能一部部的刷。
第三,独立能力
我自己是独生子女,以前家里就非常的溺爱,所以正确的来说,我个人的自理能力是很弱的。虽然长大以后,自己也是有意识的在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但是对比其他人,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孩子也和我一样,很多事情都不会自己做。
现在的做法就是我以身作则,明天在家搞卫生,这样吸引孩子也过来帮忙,我也会让他做好计划,每月要解锁一个新的家务技能。
综上,每次你发现孩子的一个问题,一个缺点,不需要骂他,其实这个不是爸爸妈妈的缺点,就是帮忙带孩子的人的缺点,我们自己改正了,孩子就能学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问题。
做父母不是一桩容易的活,而且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在,做父母的不容易,可以理解。
首先,我有几个疑问:(觉察内省)
作为家长为什么认为小孩子没自控力呢?
孩子没有所谓的“自控力”可以吗?
为什么小孩子要挨揍?挨揍解决问题了吗?
显然,问题没有解决,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加重。
做家长必须知道具有的认知:
人是高超智慧的生命体,其内在具体向上,向善和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动力。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一个人,其本身是希望自己的好,或者说其本身是具有自控能力的。反观,我们成人,不是希望家人朋友能健康快乐,家庭财富能不断积累吗?自己的职业技能更高一筹吗?
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和空间。自由和空间是孩子健康人格养成的养料。相反,我们家长却对孩子不信任,认为孩子太小,对其做什么都不放心。如日常,经常问孩子“你饿不饿,渴不渴,冷不冷,热不热”等,经常督促孩子,“你快点...,你有没有做...,记得做...\"等。同样作为人,试想,如果在职场上,你的上司总是这样问你,督促你,你内心的感觉是如何呢?所以,请我们孩子把孩子当具有人格的“社会人”。
生命成长需要引导和推动。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孩子在特定的年龄的不合理行为,符合其年龄段的特征,是正常的。孩子就是一个孩子,懂的的没有成人多,做的没有成人好。所以,需要我们家长做好示范和榜样。我们再问问我们自己,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呈现出的状态是如何呢?
具备了以上科学的认知和理念。谈方法,用方法才有意义。
日常家长如何科学陪伴孩子呢?
1.状态上,微笑平和永远是第一状态。只有家长处于微笑平和的身心状态,孩子也能处于微笑平和的身心状态,孩子自然能放松地去学习。因为,没有人喜欢一张僵尸脸,对吧。你的伴侣,或者的你上司每日用一张苦瓜脸对你,你是什么感觉呢?
2.理念上,相信孩子,把孩子当人,把孩子当孩子。(如上述)
3.方向上,觉察内省,如果那一刻产生了亲子矛盾,立刻问自己,自己是否有关注到孩子的实际需求,自己是站在成人角度还是孩子角度看待问题,自己是否凭借家长权威、成年人优势去指责,要求乃至威胁孩子。
上一篇:华夏文明光耀中华如何解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