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每天上班,孩子没自控能力(小学),晚上挨揍谁的可悲?
孩子,家长,父母父母每天上班,孩子没自控能力(小学),晚上挨揍谁的可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去上班。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告诉他自己要有自觉性,如果不上班总在家里陪着她也不是一个办法。我们家的孩子就是在家里。大道理他都明白,只是小孩贪玩。也许长大一点他自觉性强了就会好好学习的。打她也不是办法,不总不能一直打吧。要好好给他讲道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本身我们就不能陪他们身边,大人的自控力都不是那么强,何况孩子了。多和孩子沟通多讲道理,我觉得我们还要以身作则,效果就会好一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揍也不是办法,年轻人带不了给老人带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训练统合能力和专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要挨揍的是父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育孩子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毕竟,育儿并不是一门精确的、可以由因推到出果的科学课程。实际上,育儿这门课更需要一些艺术。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时候,仅仅晚上挨揍是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缺乏自控能力可能只是表象,背后缺的更多的课程,家长如果不去深究,很可能造成终身遗憾。
本篇分享一些育儿理念。
常见的育儿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专断型。
顾名思义,专断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且对孩子的行为严格控制,专断型父母试图用一系列行为准则来塑造、控制、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2、放任型。
放任型教养方式恰好是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对立面,放任型父母遵循一种自由放任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
3、权威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采取了折中手段。像专断型父母一样,权威型父母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说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达到目标。
研究人员跟踪了大量的家庭之后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快乐、更健康、更有能力面对现实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权威型父母,不过,你需要将一些通用的育儿策略与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格相匹配,以确保达到更好的养育效果。
以下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成为权威型育儿方式中的父母:
一、听听孩子说什么
与专断型父母不同,权威型父母欢迎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擅长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无论您的孩子是第十次跟您讲同样的笑话,还是首次分享一个长篇故事,您都应该扮演一个好听众的角色,给孩子积极的关注。
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将会把一些成长中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权威型父母不会随意否认孩子的感受,他们会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教会他们如何进行下一步处理。
因此,下次您的孩子不高兴时,请不要说“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行了别哭了”,对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大事。你可以用:“我知道你现在真的很难过”来验证他的情绪。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纠正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情绪。告诉他生气是可以的,但是就地打滚是不好的。或者,感到兴奋可以,但在饭店里乱跑不行。
三、了解孩子的感受,但坚持自己的决定
我们做一些事情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所有事情上享有平等的投票权——这是宽松型的养育方式。
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作为父母的职责,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决定如何影响了家庭中的每个人。
比如,如果你们打算搬家,记得问孩子对搬家的看法,但不需要问他是否可以搬家。孩子们缺乏做出重大决定的智慧和经验。而当他们知道成年人了解他们的感受时,他们会感到更加安全。
四、建立明确的规则
权威型父母会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他们确保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期望,并了解那些期望背后的原因。
因此,与其说“早点睡觉不然我就生气了”,不如说“规律睡眠可以帮助你的身体和大脑更好地成长。”
当孩子了解了规则背后潜在的安全隐患、健康危害、道德问题或社会原因时,他将会对生活有更好的理解。重点是,即使没有父母在身旁监督、执行规则时,他也更有可能遵守规则。
上一篇:华夏文明光耀中华如何解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