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在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清明节,习俗古人在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在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您的邀请。在回答有哪些习俗前,我们不仿先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
1.清明这个概念,是二十四节气的其中之一,起源于我国一部历法,干支历法(又称星辰历),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与四时季节变化关系而定立的一套历法,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乙(太阳黄经为15度)时,为清明节气交节,一般也固定在公历(阳历)的4月4—6日之间。
2.清明本是一个节气,又是如何变成了节日的呢,既然是节日,很大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件事或某个人。其实清明节的前身是寒食节。寒食节大多数的说法是纪念介子推。这位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手下的一位大忠臣,这位大忠臣与晋文公重耳共过患难,但重耳成功后却自己退隐了,当重耳要论功行赏,找不到归隐山林的介子推,在山脚放把火想逼他出来,却不料介子推宁可在山林里烧死了也不出,后来晋文公后悔难过,定在介子推死的那天,全国人民不能生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3.寒食节在唐代开始大力推崇,由于与清明节气时间相差不多,就合并以清明节气为准,类似现在的五一黄金周,也来个七日大长假。清明节逐渐发展成缅怀自己先人的节日。由于古代以土葬为主,清明节去祭祖,那多数是去郊外上山去,所以又有了“踏青”的概念。
4.从最初的不生火,吃寒食来纪念介子推,到后来清明祭祖,去郊外踏青游玩,亲近大自然。这就是古时清明习俗的演变过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关于清明的日常,最主要的就是扫墓祭祖了,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放风筝、出门踏青等。本人头条有一篇《读诗|古诗读清明:古人的清明日常》有提到,和你一起通过古诗了解古人的清明日常活动。如有兴趣可以点我的头像进去观看,喜欢就关注一下吧。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写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一提到清明节就会想到祭扫墓地和祭拜祖先,当然这目前已经是清明节的主题活动,但实际上在上古时代清明节还赋予了很多其它的意义。其实在古代祭扫方面不仅仅是清明节进行祭扫,通常清明是春祭,而重阳是秋祭。
不论春祭还是秋祭古人都十分重视,因此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其实除了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但是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另外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