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的书法,为什么能在北宋排名第一?
书法,他的,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为什么能在北宋排名第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为何苏轼书法能成为“宋四大家”之首和北宋第一呢?, 因为他的书法吸取了“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风格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寓意深刻的笔墨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生活上穷愁潦倒。《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而书法作品的重笔和诗歌作品的重笔恰巧是一种暗合。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和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无不是书家感情与书法艺术相融的产物。
2、含蕴丰富的意境
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这种层次丰富的意境反映在形式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不可预计,变幻莫测。有不少书法作品,线条的排列和分割很有规律,速度、结构缺少变化,因而缺少层次和韵律的变化。《黄州寒食诗帖》则在用笔的速度、长短、线条的疏密、欹侧方面全无程式可言,如果离开感情的发展线索考察,简直找不到任何变化的依据。正如苏轼自己所言,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这一例作品当中,没有预想的感情进程,也没有预想的精彩构成形式,只有不可预计的感情抒发和不可预计的形式构成。
其二,不可替代、风格独特。我们试将苏轼所传墨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黄州寒食诗帖》与其它作品迥然不同。虽然此帖笔法、结体还保留着作者的某些习惯,但是出现了许多其它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古轴线的弯曲、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就能将它与其它作品区分开。
3、知识积淀的外现
苏轼的字因为形态的偏扁而被黄庭坚调侃为“石压蛤蟆”,他也毫不在意。创作个性是书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书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形成和显示。风格是书家人格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书法的风格、个性也是书者性情的自然流露。苏书随着苏轼人生阅历、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变化,风格亦有不同。
综上,苏轼书法艺术魅力对当代影响很大,所以能成为北宋第一,道理不言而喻。
以下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也不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很多人就觉得是米芾,比如董其昌。但是米芾年轻时功底好,越老越恣肆汪洋,所谓八面出锋,实在欣赏不来。而黄庭坚初看新鲜,看几下也很腻。
反观苏东坡,初看平平,越看越有味道。这正是书法的境界,如《兰亭序》也一样,初看觉得不错,但它可以做到不但看不厌,而且越看越好看。
还有一个能做到的是颜真卿。这几人是真正有境界,可能和其气质风范有关系,都是大儒大学者。相反米芾写了一辈子书法,但是越看越乱来,作品总缺乏一种令人心生亲近的儒雅蕴藉的谦谦君子的感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仅仅把字写好的人是不能称之为书法家的,他更不可能排第一。正如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是不能称之为军事家的,更不能称之为著名军事家一样。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没有才情、文化、故事只有技艺是没有灵魂和精神的!卖油翁的文中提到:“油之钱孔入而钱不湿,别亦无唯手熟尔”。正如东坡有言:书非其人虽工而不贵!如果是别人写的石压蛤蟆体可能就是丑书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苏东坡。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后人赞誉颇高。对于他的书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坡的书法,粗看既不“流丽”“婀娜”,又不“刚健”“端庄”,似乎有悖于他的美学理念。书法被东坡戏谑为“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也曾以“石压蛤蟆”回谑之,此评实在是幽默形象妙不可言而成为不刊之论。在传统唯美主义者看来,东坡的“石压蛤蟆”形态的书法的确不美,但须知美的形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美的最高境界在于意趣和神韵。以形传神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要求。细品东坡之书,朴中见巧,拙中含韵,线条丰腴,结体舒展,自然天真,意趣盎然,富于“画”的神韵,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若深品之,还是能在其扁平的造型中品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气韵,这和他的诗词文的艺术审美精神是契合的,只是他用一种有异于传统审美形态的独特手段来表达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这种独特的书法形态和常人难以企及的自然境界,成就了东坡书坛上北宋四大家之首的地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