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书法,作品,也是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朦胧感显示期形象,具体而微,抽象而玄。
朦胧感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惯用的画面凸显效果的方式,在很多优秀书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胧、含蓄等手法凸显作品整体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学当中就有朦胧诗,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这是一首朦胧的诗,表达了烟雨朦胧的境界,恍惚如梦。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是一种朦胧和恍惚,像烟和梦,也是一种朦胧的风景。花半开,酒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这个词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门开得大,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朦胧感决定了在艺术表达方式中反映现实事物的形态美,一切都是关于朦胧的美。唐太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种无序,纵横,模糊,隐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赏这样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朦胧的美的享受。
空间感便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趣味是达到一种淡漠、空虚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感上。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从白到黑、虚拟和真实的结合,通过黑白对比来展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征。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如果汉字写得好,它们将在一种具有生命和空间的三维艺术中获得成功。如果汉字写得好,字里行间可以“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个字是舞蹈,一段音乐。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远离世界的感觉,简单而灵性,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空间意识的表达也应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就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外建筑一样,我们应该留下开放的空间,打开门窗,让人们有活动的空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字里行间都应该有空白的,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要达到一种比墨水更好的无墨状态,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空间魅力。
书法创作应当顺应时代风尚,才能具有欣赏的新鲜感:
纵观书法史,它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崛起,金代以来书法创新的繁荣,王羲之独特的智慧,凭借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讲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端,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和创新来看,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上看,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体现了时代感赋予的生活情怀。
牛顿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没有遵循以往的路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书圣”面前没有怯场,这为中国书法创新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股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和“通俗书法”。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创新,它确实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它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传统,“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改革创新。雄心勃勃的书法爱好者应该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进行创新。
前面所述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从这五个方面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异化的境界。五官有众生之美。
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
“自然美”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任性自然”。从佛教的“心即佛”理论到后期,它成为“任性的自然”,从“自由解放”到“纯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禅宗思想也传到了书法领域。它形成了一种不愿坚持书法的局限性、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最为突出。在此期间,许多书法家非常喜欢冥想和启蒙,抄写经文,从而认识到禅宗的“任性天然”状态。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获得了深刻的规则理论,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发挥了其个性,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与此相反,唐代的书法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规则的。我们应该小心。书法的自然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杀,书法家对自然美的冲动被压制。宋人的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缚。它是回归简单自然的最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