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书法,作品,也是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美的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著名画家赖楚生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长的辫子。偶尔,看到一个没有长辫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人们开始习惯了。有时候,有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合适,不受欢迎。”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如时代潮流变了,服饰也随之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书法艺术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呈现的艺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布局方式也多是多样,有粗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宽博的、有轻松的、有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的形式。除非鉴赏家和作者能够掌握理解它们的精神,否则很难与作者心领神会,体会一致,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象棋比赛中,摆一个“绝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鉴赏方面。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欣赏者和作者逐渐形成共识,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是通过审美手段来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审美对象感官功能的动态反映。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怀等,狭义上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內眼”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它们是高等动物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感官,它们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欣赏只是一种视觉体验。这种感觉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梦幻般的想象体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在于我们所称的“第六感觉器官”,即通常说的“内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光,书法家有书画视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视野。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一内在的眼光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这种审美情结体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五种审美观念及角度:
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或质感。
汉字独有的结构特点:
中国汉子的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方方正正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在每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的笔画则作为陪衬。这是书法的“架子结构”。框架结构是整个词的支柱,即所谓的“轴线”原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完整内涵进一步的体现在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管你的笔迹多草,多险绝,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轴线上。重心仍然非常稳定,不会感觉到震动。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和古代建筑是共同的。同样,在重心的影响下,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可以用铺毫抽锋,可以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朝赵孟《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艺术创作要体现出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被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不能从两个重要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一个是时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力量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理解书法的节奏非常有帮助。书法的真正确立也是一个运动和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中的八种书法有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唐代大文学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中称书法为“无声的声音和无形的形象”。他谈到对称、穿插、呼应和断连的规则,就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他还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同时,也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触就像舞蹈,轻重呼应,显得格外的匀称、篇幅表现的沉闷、伟大、最小、最慢、安静的收尾呼应,字与字之间连贯性极强,有极富节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怀素和尚,挥毫泼墨,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平静如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也像一支霓虹灯般舞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韵律。宋代米芾诙谐地说:沈辽排版,蔡祥乐,苏轼画,黄庭坚画,他自己刷字。这个“排、勒、画、描、刷”是一个以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理解节奏感的心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