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一些农民是怎么失去土地的?为什么土地会集中到大地主手里?
地主,土地,农民古代一些农民是怎么失去土地的?为什么土地会集中到大地主手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活遇到了困难旧社会只好卖地:卖老婆:甚至卖儿女:有经济能力的借机底价买入:就象现在的富豪: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让农民开荒,然后又说土是囯有,一步步将农民的土地拿走了,国民一片欢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似乎有一句话:千里之滨莫非王土。这说明古代农民本来就没有土地,土地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依据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来分封土地。既没有土地就无所谓失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虽然你有两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在某种意义农民失去土地与地主兼并土地是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我只能简略回答。
在这个农民失地、地主兼地的过程中,有大致三大原因,为三大层面。
一、国家层面
(一)“重税厚赋”
如果你曾翻阅过关于古代税收制度的史料或者说研究作品,你肯定会感叹:在古代作为农民活下去真的很难。众所周知,古代苛捐杂税之多是无法想象的。我们所熟知的汉代土地税到了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程度,但是我们要知道,汉代的赋是很重的。比如算赋,征调等等,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四六分或者五五分税例大,到后面所谓的均田制也是有每户七十亩课田,而且据考证,另外非课田也有田租。而除税外的徭役征赋也是很多的,农闲时参加地方治安,国家要修建大型工程都是征调农民。更何况地方官员往往贪赃枉法,更使农民苦不堪言了。
如此“重税厚赋”使得古代农民极易破产。
(二)“重农抑商”
我们知道,古代重农是为了剥削,其现实状况已如上所述。“抑商”政策在农民失地,地主兼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人因为其流动具有不可控性,一直被视为专制时代的不稳定因素而被政府有意抑制,各代也出台了限制商人的政策。通常的限制有穿衣、乘车,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允许商人本人和子弟进入仕途。而做官可以说是古人通常追求的理想,毕竟“学而优则仕”。如此限制,使得那些想要光宗耀祖的商人转而利用手里的资产购买土地,从而成为地主,不断兼并农民土地(详细过程在第二个层面讲)。
(三)战争
这里的战争一般不指对外战争,通常指内部的战争,比如农民起义,迁徙至内部的外族动乱。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乱华,在中原掀起了一场长达几百年的动乱,在这期间大量农民因为逃难而丧失掉了土地,或者是依附于当时的豪强地主而失去土地成为所谓的佃客部曲。当时北方大量的坞堡壁垒中拥有大量部曲,而原属于这些部曲的土地因为本人归附于豪强也为豪强所有了。
二、地主层面
(一)高利贷
商人或者地主往往有大量的多余资产,而农民却时常因天灾人祸而陷入困境。这样一来,农民有需求,地主有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高利贷的运营链条。当时几乎没有官方借贷机构,为了缓解一时之需,有很多农民向地主借取高利贷,但是第二年却又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而还不起所借的高利贷,被迫抵押土地和自己及家人。由此,地主的土地得到大量扩张。
(二)政治特权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僚地主”。什么叫“官僚地主”?就是依靠政治特权而形成的地主。这些地主依靠于合法占有的土地以及皇帝御赐土地而成为地主,再加上这群人一般享有荫庇的特权,从而可以合法地占有一些失地农民和他们的土地。这种情况在占田制下尤为严重,官僚有土地,也有荫客,虽然他们的扩张往往已经超出法律之外,但却仍然借着合法的理由兼并土地。而且这样一群人更容易与当地官员勾结,而使地方官员对土地兼并不管不问。
(三)比较优势
其实不管是依附于地主还是自耕农都要上交很多东西,给国家就是赋税徭役,给地主就是实物以及相关的杂役,在很多情况下,相对于国家的苛捐杂税,依附于地主更稳定,也不用承担那么多的赋税徭役,甚至富余更多。因为一旦沦为佃农之类的,就丧失了原有的户籍,就不用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了而只是缴纳地租而已。这样一来,很多农民其实是愿意将土地给地主,而做地主的佃客的。
三、农民层面
(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基本形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大家平时都没有什么富余,以及平时之间的交易甚少。如此一来,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在封闭的情况下,大家都无法继续生存,就只能流浪或者将土地转让于地主。
(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在某种程度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紧密相关的。不过小农经济的脆弱也体现于其抗风险较差,一旦遭遇什么天灾人祸,粮食就会减产,在这种情况农民也是很容易破产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