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汽车智能化发展是怎样的?
汽车,智能,我国汽车智能化发展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自动驾驶,其实很多朋友对于这样问题是有疑惑的,包括前几天我看到的一个视频,是一辆特斯拉上车主睡在后排,车辆通过自动驾驶功能在高速行驶。对于这一点,我的观点是,自动驾驶技术将会进一步的得到发展,最终很可能实现由车辆内部的智能技术,车联网和外部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联合组成一个智能驾驶系统,但是人的作用不会缺少,毕竟人脑和人的双手才是保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希望我的观点可以帮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汽车智能化的最现实等级——智能多媒体与语音控制
汽车的智能等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现阶段互联网接入实现多媒体与AI智能
科学幻想全智能
汽车的多媒体智能化程度可参考智能手机或平板,其智能等级仍停留在“人工”与“机器”协同合作的阶段。简而言之为操作设备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操作流程的简化;比如曾经的“功能机”等级的汽车进行导航,为了保证驾驶安全总需要将车辆停靠在路边,之后切换多个界面输入目的地并且在索引后一个个的找,完成一次导航的操作快则几十秒慢则几分钟。
功能机的操作不仅繁琐且使用场景很受限,如果在高速公路驾驶过程中几乎无法使用。那么在车机实现智能化之后则可以大大简化操作的流程——语言控制。激活导航不需要在手动切换界面,语言即可激活“AI助理”,发出指令后可自动打开导航并且寻找目标地,在人与机器的“语言沟通”中完成导航,既不会影响驾驶安全同时系统会更快的自动完成这一次任务。
汽车的“接近智能”可理解为把地图装进显示器,准智能则是带有GPS模块的播放器变成了“汽车电脑”。驾驶员利用这台电脑可以完成智能手机能实现的所有功能,而且与汽车联动后还能实现多种配置控制权的开放;比如利用语音控制车窗开关,控制空调模式的切换,甚至是控制车辆巡航模式的加减速等等。不过这一等级的智能离不开“人工”,重点是还没有达到“人工智能”的等级。
现阶段的智能只是车辆上多出了一个“语音控制多功能遥控器”,人是作为功能激活与控制的主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人工智能,指汽车电脑具备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思考并研判车辆在何时何地应该以何种速度驾驶,应该使用哪些功能以提升车内乘员的用户体验。此时人工智能就像是一个集成于汽车的“管家”,它会帮你完成所有自己期望实现的汽车功能,或者是连人都想象不到的功能。
理论上人工智能在汽车上是可以实现的,需要限制的只是罗辑思维树极限,通俗的解释是让汽车电脑只能在“驾驶领域”的知识范畴内变成“人”,充其量是加入多媒体咨询的甄别是推送,完成的是人的左右脑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功能。不应该实现的则是超出驾驶领域以外的知识范畴,否则一旦人工智能产生了“人的逻辑”,那么后果则很有可能是“变形金刚”的具象化了,当然不见得能变形但是真的可能会有“机器车”疯狂的报复。
总结
人工加智能-现阶段
人工智能-未来阶段
自动驾驶-科学幻想
关于自动驾驶的普及障碍不再赘述,简而言之为车辆复杂的结构硬件可靠性,系统鲁棒性以及网络安全。这三点以目前的科技等级几乎没有一点能满足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除非这些车在“乌托邦”驾驶。短期内只会是第一阶段,真正人工智能的普及需要“万物联网”的物联网普及到绝大部分用户之后才能实现——需要很长时间。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大致会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公共交通工具逐渐无人化(如公交、地铁、高铁等)
2、私人交通工具逐渐无人化
3、无人驾驶交通工具逐渐网络化(即通过一个中心服务器统一调度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智能交通工具以大幅提升交通效率并降低事故率)
4、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私人交通工具无人化并接入网络
5、政府强制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在指定区域内行驶必须接入网络并对有人驾驶交通工具征收高额税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汽车以后肯定会朝着无人驾驶方面发展。首先是汽车能源方向的改进。中国现在正在研制续航能力强的电动车,日本也在用氫做动力源。我相信以后的汽车一定会让人类更加舒服又环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汽车行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时间,经历一次次变革,每次变革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升级的需求。
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大洗牌,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经改革开放40周年洗礼,中国已经进入自主创新高速增长阶段,消费水平日趋增长。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内消费者,多数车企纷纷转型,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以寻求在消费市场中的新突破。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如车企之间为了抢占新蓝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智能互联网车载系统,实际表现参差不齐,导致消费者在体验交互中失去兴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