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任是无情也动人”为什么指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宝钗,宝玉,无情《红楼梦》中“任是无情也动人”为什么指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是发自内心而又单纯无邪的,她不懂得该如何去掩饰这些,所以这句诗对于黛玉来说是并不合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观园的如花美眷在为宝玉庆祝生日的夜宴上,一起吃行酒令和抽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正是宝钗为自己所抽得的牡丹花名签,而且以“艳冠群芳”四字为题。
而黛玉则抽到了“风露清愁”的芙蓉,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因此,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形容宝钗,是作者曹雪芹有意为之。宝钗抽到牡丹花名签之后,众人笑道,“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显然,这是曹雪芹运用诗谶的方式,来为宝钗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走向作注解。因而要想理解为什么“任是无情也动人”指的是薛宝钗,必须要弄清楚这句诗的真实含义,以及它与宝钗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走向有何关联性。
首先必须要厘清一点,“任是无情亦动人”,并非在贬低宝钗的无情,而是在歌咏宝钗的动人。结合这句诗的出处,唐代诗人罗隐咏物诗《牡丹花》的来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以虚拟语气的让步句式,强调牡丹花的动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指,倘若牡丹花能说话,必定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就算牡丹花不能说话,就凭它国色天香的特质也能让人为之心动。
因此宝钗的这句花名签,“任是无情亦动人”,并非特指宝钗之无情,而是用虚拟语气,赞扬宝钗不管有情还是无情,都具有倾国倾城的动人风采。从语法上来看,“无情”乃是虚拟式的让步,而非既定事实的现状。
理解这一前提,从人物形象上看,“任是无情也动人”,更贴合宝钗为众人解语花的人物形象,而非黛玉专对宝玉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从而与原诗“若教解语应倾国”,更为契合,具体如下:
其一,宝钗是宝玉的“一字之师”,成为宝玉悟禅机的引路人。
宝钗的动人之处,对于宝玉来说,是由内而外的艳羡与痴醉。不管是那“雪白酥臂”的意淫,还是忘情于“比林黛玉另具一番妩媚风流”的痴呆,都显示出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独特魅力。
寡言少语的宝钗,总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宝玉的解语花。元春省亲,因不喜“红香绿玉”,而改为了“怡红快绿”。宝玉不以为意,面对姐姐的“试才”题目,偏又写作了“绿玉春犹卷”。在宝姐姐的好心提醒下,宝玉才将“玉”替换为“蜡”。
宝钗不仅是宝玉的“一字之师”,还在无形之中成为宝玉悟禅机的引路人。在宝钗的生日上,宝钗为宝玉推荐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戏文里的《寄生草》唱词。加之湘云引发了”若把黛玉比戏子”的风波,引发了宝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顿悟。
其二,宝钗与黛玉金兰契,成为黛玉心里不再藏奸的好姐妹。
因为金玉之说,黛玉对安分随时的宝姐姐一直心存悒郁不忿之意,经常在言语上讽刺。宝姐姐从不与对黛玉计较,并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打动了黛玉。借助黛玉以《牡丹亭》诗文为行酒令一事,宝钗与黛玉推心置腹,逐渐感化了黛玉。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让黛玉感受到了宝姐姐源自心底的宽容与善意。尤其宝姐姐那句“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恼,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宝姐姐言出必行,接着便让家里的老婆子冒雨为黛玉送来了燕窝和洋糖。宝钗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与柔情,让黛玉摈弃前嫌,以心交心。如此其乐融融的姐妹关系,就连宝玉都盛赞,“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其三,宝钗与湘云肝胆相照,成为湘云眼里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完美人。
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湘云领会得最为深刻与全面。宝钗体谅到湘云在家身不由己的难处,主动提出为湘云筹划螃蟹宴。不仅从经济上解了湘云囊中羞涩之急,而且从精神上帮助湘云选定了拟定诗社所用的题目,可谓是全力支持。
宝钗得知湘云在家里经常做针线活到半夜,便主动告知袭人,要体谅湘云在家的难处,不要让湘云再给宝玉做针线活。不仅如此,宝钗还主动提出代替湘云为宝玉做针线活。宝钗为湘云考虑得十分周全,同时也顾全了袭人的面子。
因此在湘云心里,宝姐姐是林妹妹也不能挑出错处的十全十美之人。湘云在宝姐姐身上,感受到了自己一直希冀的手足之情。这正如湘云对袭人所说,“我若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即便没了父母也是无碍的”。
此外宝钗的动人之处,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贾府自上而下,对宝钗无人不赞。不管是为邢岫烟这种外来之客的排忧解难,还是对赵姨娘这种不受待见之人的以礼相待,抑或以博古通今令贾政赞叹,都在彰显着宝钗的“任是无情亦动人”。
同时,结合罗隐的这首《牡丹花》来看,“任是无情也动人”,与宝钗的悲剧结局更为契合。尤其“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隐喻了“黛死钗嫁”后这位“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悲剧结局:
其一,宝玉遁入空门后,宝钗的独守空房之悲。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借助了韩湘子劝说韩愈“弃官学道”的传说。据《酉阳杂俎》记载,韩湘子曾以“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来度化韩愈求道升仙,却被韩愈视为异端之术。罗隐以此诗来表达韩愈对牡丹芳华的辜负之意。
这个故事与宝钗的悲剧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府由盛转衰之后,宝玉遁入空门,如花似玉的宝二奶奶只能独守空房,错付了流年,虚度了青春韶华。
其二,树倒猢狲散后,宝钗的无欲无求之空。
对于黛玉来说,泪尽而亡,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那是属于她的“莫怨东风当自嗟”。而对于宝钗而言,居住着如雪洞的闺房,由内而外透着空无。宝钗充当很多人的解语花,并不是因为她对这个世界有多热爱,而是出自冷眼看人生的淡然。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宝钗失去的何止是虚度的大好青春,还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尘世怨念。黛玉死了,宝玉空了,贾府败了,宝钗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守着如雪洞的空无,回归“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无欲无求里。
上一篇:你如何看待“老外代报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