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李白,黄鹤楼,碧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这两句诗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河如画,地域遼阔:。江河奔流,四季运转。伟大民族五千年,威武文明天地人和展笑颜。=0=0年四月八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意境幽远,视野绵长,万里波涛,寄托着作者对远去的挚友一腔深厚的情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寂寥,与不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732)年前后。全诗语言清丽,气象开阔。末尾两句'孤帆运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寄寓着诗人在朋友去后的怅望情绪。表面上看都是写景,但诗人在送走朋友后,还久久地伫立江边凝望,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且热烈的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站在岸上看友消失在遥远的江面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画饼充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诗,广陵即扬州,在唐时已经十分繁华,当时便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因此孟浩然此行是去往繁华之地,并非苦旅。所以诗的基调不是特别低沉的,只是有些许惆怅,与“闻道龙标过五溪”之类有明显的区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完成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由于本文的重点在后两句,此处只作简短分析。“烟花三月”,正是江南春时,故人于此时出游,繁华所在,胜景无边,诗人如此描写,既有对友人此行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宽慰。
后两句写友人去后,诗人驻足目送的情景。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连用“孤”、“远”、“尽”,三字,直接扭转了前两句诗营造的轻松欢快的氛围,而代之以无限惆怅、无限牵挂,思念自离别初起,就已泛滥成汪洋,但是又被处理得极度含蓄,似这样半藏不藏,才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上句的承接和升华。在孤帆远影彻底地离开视野之后,诗人仍不肯移开视线,仍然凝望天际,这目光之中,有无限的寄托。
这两句诗,名为写景,实则寓情于景,把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灌注在景色之中。景色描写清新脱俗,不带半分烟火气,衬托得友谊的纯粹可贵。取孤帆远影的短暂,与长江流水的永恒,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极言相聚短暂,离思永恒。全句运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手法,营造了多重意象,情景交融中,也带给了读者更为复合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上一篇:如何调整脸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