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李白,黄鹤楼,碧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写的,辞别故人孟浩然的诗。从诗中看,知道当时是旧历的三月,大概阳历的四月。正是春季的中期或者后期。春暖花开,百花齐放。长江的水,还未到汛期,清澈碧绿,水流平缓。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中。而孟浩然所要去的扬州,也是繁华富庶之地。这样的描写,带有对好友美好的祝愿,希望好友能一路顺风,前途美好。孟浩然登船顺流而下,李白登上黄鹤楼,站在高处遥望好友的帆影,只见在晴空下,那一片船帆越来越远,好像融入了天尽头。只看到面前的长江,宽阔深长,无休无止,在视线的尽头好像流到了天上。心中的惆怅,对好友的思念,也如这长江水一样。无休无止, 磅礴、厚重而深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提问者的问题。
面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感受到一种阔大而悠远的境界画面:空间与心灵!
李白,这位才高狂放的伟大诗人,他诗中的盛大气象总与大唐盛世相表里,在送别诗中更是得以充分展现。
这首诗与《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同,不是在水域的深度上,明确与深"情"对比,而是在不见边际的天空与长江流水间开拓了阔大的空间境界和悠长的心灵境界。
李白,与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相遇,便情投意合,成了故交好友。他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的诗句,来深情赞美他。朋友情谊与敬仰爱慕双重叠加,使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才呼之而出: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二句,在拉开东西空间和悠长的心灵中,让人物事件季节登场。
"西"与"下"东西贯通,江水悠长,既为后句诗句张本,又为寄托真情厚谊提供载体:阔大的空间,悠长的心灵。"故人",是全诗感情的根脉。黄鹤楼,可以登高远眺,目送友人乘舟而去,更可以寄托优美传说的意象:那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仙人子安,正如友人孟浩然,乘舟东下,悠然而下,又添了一分悠长的情思。"烟花三月",繁花似锦的季节,如烟的薄雾轻拂着,一种朦胧,一种看不清、说不明,正在这情与景的朦胧中,友人"下扬州"去了。扬州是当时长安、洛阳以外的最繁华最热闹的大都会,是友人要乘兴而去也是诗人心想神往的地方。"下",是化惜别为乐往,欢快畅达;是带着这种情感在东西两地,心心相连,只有在阔大的空间里,才能放得下这悠长的情思。
三四句,把阔大的空间与悠长的心灵,用四个镜头,由近及远、徐徐展开。
"孤帆",江上船来船往,只见一船,是心不旁骛,全在友人船上。自"西辞黄鹤楼",此心由此牵走,由此远去,由此拉长。"远影",友人渐行渐远,只能隐约看到船影,已经是视线模糊。心被牵远,情思向远处继续延伸。"碧空尽",一切不见了,全消失在远处那无尽碧空之中。这时,"唯见长江天际流",阔大的天空,漫漫的长江水,在那天边融合在一起。古人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李白的深情,何止高山流水?只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以阔大的空间境界与博大的心灵境界,相融相合,方能抒写他超越一切的知己知音之情了。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白的这首诗,可谓境界高远,真情豪迈,句句名句,真不愧为千古不朽佳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一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友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的阳春三月远游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说:江上孤舟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长江水依旧不停地向天际奔流。
孟浩然年长于李白,因此,李白写下这首诗来送别这位好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辽阔的河面上有一条小帆船消失在水天之间,远远望去只有长江水在水天相接处流动的这样一个画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好像看到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上一篇:如何调整脸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