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诗中的赋得体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的?
得体,玉壶,应制古诗中的赋得体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诗是有很多种体裁的,有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等等,有风七言五言六言;而近体诗油封绝句、律诗等。还有一种特殊的诗体:赋得体!
五言八韵诗, 诗体名。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
所谓赋得体便是古人摘取前人的诗句作为诗题吟咏新篇,新诗的标题便取所摘取的前人诗句并在前面加“赋得”二字,故而被称作“赋得体”!严格来说,赋得体诗歌是以内容来源分类的,从南北朝发展至唐代,有人以赋得体吟咏乐府诗、也有古体诗,到唐代时大多发展为严格的近体格律诗格式。
有两首最为经典的赋得体唐诗,每一首都各有一个千古名句。第一首便是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唐·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赋体最早出自《诗经》,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计160首,雅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首,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
《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
赋:直陈其事,包括记叙和描写。
比:打比方,有比喻和比拟。
兴:总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
赋这种文体在汉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较著名的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左思的《三都赋》、曹子健的《洛神赋》。赋作为汉代文学标志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诗是有很多种体裁的,有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等等,有风七言五言六言;而近体诗油封绝句、律诗等。还有一种特殊的诗体:赋得体!
所谓赋得体便是古人摘取前人的诗句作为诗题吟咏新篇,新诗的标题便取所摘取的前人诗句并在前面加“赋得”二字,故而被称作“赋得体”!严格来说,赋得体诗歌是以内容来源分类的,从南北朝发展至唐代,有人以赋得体吟咏乐府诗、也有古体诗,到唐代时大多发展为严格的近体格律诗格式。
赋得体诗,后来代指试帖诗,是士子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也称省试诗、省题诗等。廷试,如皇帝命题,也就成应制诗。
试帖诗,起于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故实》:“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唐代科举由重经、重策,后来特别看重诗赋,所以试帖诗的规定,越来限制越严:大都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押韵要用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唐初依《切韵》的206韵,但嫌其太繁,规定相近的韵可通用。后世依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科考试诗赋,宋代到宋神宗熙宁时,一度停止。
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试诗,赋得体诗又盛行。先是在乡试与会试中试诗,后逐步在岁考、科考、贡生考、复试朝考中,都要试诗。各级试诗种类繁多。清冒春荣在《葚原诗说》卷三中说:“试帖体各不相类,如应制、应教、廷试、都堂试、礼部试、翰林馆课、省试、监试、提学试。试题有用经史语者,有用时事者,有咏物者,有赋得诗文句者,题虽不侔,而体则画一。“
【推荐阅读】
给大家介绍几首最为经典的赋得体唐诗:
第一首是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赋得自君之出矣
唐·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君之出矣”既是诗句,也是南北朝时著名的乐府诗题,南北朝时期很多诗人都曾写过此乐府诗。而张九龄此诗便是以“自君之出矣”为题赋得。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二首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