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武帝一生的成就有哪些?请细说?
汉武帝,匈奴,西域汉武帝一生的成就有哪些?请细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汉武帝这些做法司马迁是看不惯的。司马迁对诸侯王的叛乱,汉武帝的平叛坚决支持,汉武帝的平叛是对的,司马迁的支持也是对的。但是汉武帝重用酷吏司马迁就有看法,这看法我们今天来看也是对的,因为这些酷吏后来到什么程度呢?这些酷吏完全不按汉法来执行,酷吏是按什么意见呢?就是按皇上的意志来执行法令。所以有些酷吏说,什么叫法律啊?前代的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今天的法律,那么今天皇帝说出来的话也是法律。这完全是人治,不是法治了。所以在中央集权这个方面,汉武帝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他的失误,司马迁对他有肯定也有批评。大体来说司马迁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汉武帝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同时也有让后人诟病的把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汉武帝决非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圣者,普通人具有的一切缺点他都有。关于汉武帝誉之者众,毁之者也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皇帝会引起后人这么多尖锐对立的意见呢?
我想讲几点。第一点,多面性。汉武帝这个人之所以人们对他评价很多,首先他自身具有多面性,就是这个人本身他既是一个政治家,他头脑很清醒,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他全有。他既是一代明君,他知道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同时呢,他又是一个昏君,杀伐任性。你看我们讲《巫蛊之祸》,先杀那些帮助太子的人,反过来为太子平反,再杀那些帮助他平太子之乱的人,他是左边杀一刀,右边杀一刀,两边杀。所以汉武帝这个人,应当说他具有两面性,这个人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凡人,既是明君又是暴君。
那这样一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很容易造成歧义,看到明君的肯定他,看到暴君的肯定批判他,他本身就具有多面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讲他的多面性,还可以看看汉武帝和他的女人的关系,汉武帝身边的女人不断,他对女人好不好呢?你们都很难说。当年他对卫子夫多好啊,喜欢上卫子夫,马上就把她的弟弟卫青给提拔上来了,而且马上让卫青带兵出征。喜欢上卫子夫,跟着阿娇就得下台,阿娇就得去长门宫,多喜欢啊。但是反过来到晚年坏了,卫子夫最后是自杀了,卫子夫的孩子几乎都死光了。他对钩弋夫人多喜欢啊,他六十一岁得到十几岁的钩弋夫人,非常喜欢的,但是他到他七十岁即将死之前,他还把钩弋夫人给杀了。
所以他对女人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非常好,但是他翻脸就敢杀人,他最喜欢的人,为了江山他在所不惜地杀人。所以在汉武帝江山美人的选择太明确了,要江山不要美人,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再比如对有才能的人,汉武帝是既用人才又用佞人,他用得最坏的一个人就是江充,我们讲《巫蛊之祸》讲过他晚年对江充那么信任,结果江充兴风作浪,搞了那么大的晚年的父子悲剧,信任江充的结果,所以他是一个信用小人的人。但是反过来汉武帝也提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比如像董仲舒、卫青、汲黯。他用了很多忠臣,也用了小人,在他的身边既有忠臣又有小人,还有弄臣。他很有容人之量,东方朔老跟他开玩笑,甚至于给他搞得很不愉快,他也能容。汲黯是最敢批评他的人,汲黯当面说他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心口不一,他也能容,他有容人之量。所以这个人的多面性也带来了评价的分歧。
我们再说他的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来说,罪己和罪人是个重大区分,皇帝往往是出了错以后老找别人的事,罪人,不是罪己,汉武帝敢罪己这是了不得的。我们前面讲过汉文帝,把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流放到四川,路上刘长死了。刘长自杀以后汉文帝是罪人是罪己啊?汉文帝把沿途没有撤封的县令全部给杀了,那叫罪人。出了错是部下的,有了功是自己的,这样的皇帝显然是不行的。汉武帝最后晚年,他不是罪人而是罪己,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这是作为君主在罪人罪己上,是区分明君跟昏君的试金石和分水岭。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为什么汉武帝的评价这么歧异还有一点,就是封建帝制,封建皇帝这个制度,这个制度不好。
当年说若得阿娇为妻当做金屋储之,那个小彘儿刘彘是非常可爱的,这个彘儿后来发展成汉武帝这个人,完全是封建帝制把他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能塑造出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皇帝,封建帝王这个制度,它只能塑造出来一个像汉武帝这样的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显然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汉武帝是成功者、胜利者。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汉武帝是个成功者是个失败者呢?失败者。他作为皇帝是个成功者,功大于过;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说,他是个失败者,他的人生是很失败的。所以他既是成功者又是失败者,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他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所以我们评价汉武帝很难用一个字,用一个词来说他,我们只能说出来他的复杂性。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至于像《汉书·武帝纪》根本不提他的武功,那就是对他武功的完全否定。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有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根据他一生的表现来下的。汉武帝的谥号是“武”啊,所以称为汉武帝,所以武功应当是我们首先要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武功方面来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我们知道,中国的版图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国管辖的领地也只相当于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汉朝领地的二分之一,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
所以汉武帝时期他大力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一点贡献非常大。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谈几点,第一点,我们首先谈谈他的魄力。每一代帝王上台以后,他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所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个他做了很大。我们知道他对匈奴打了四十四年,主要的就是拓展,一方面是反击匈奴,一方面是开疆拓土。皇帝有没有作为和一个人有没有作为一样,首先取决于他有没有干事业的魄力,我觉得汉武帝是有一个雄大魄力的皇帝。我们举几件事情来看,汉武帝十六岁继皇帝位,他十七岁那一年,他就选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青年天子,十七岁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当时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一条,联合大月氏结成战略联盟对付匈奴,而这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开始对匈作战。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就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眼力,没有魄力是不敢做的。当然这个事情最后做成了以后,不光是孤立了匈奴,还带来了两个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成果,就是当时派张骞出使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是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再一个它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到西域,汉武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这是武帝时期正式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新疆这一块的面积占整个中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啊,这是很大的一块,所以武帝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副产品。第二件事,也就是元光二年,这个时候汉武帝是继位第八年,我们过去讲过马邑之谋就是这一年发生的。这一年汉武帝正式拉开了对匈奴作战的序幕,元光二年。而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抛弃了从高祖开始,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他摒弃了旧的政策,启用了新的政策,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雄大魄力的表现,没有魄力的人是不敢变祖宗之法的。第三点,汉武帝决定对匈做战的时候,他在朝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老臣比如说韩安国、汲黯,都是前朝的重臣,反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