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暖风”指的是清明风,还是什么风呢?有何意义?
暖风,临安,杭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暖风”指的是清明风,还是什么风呢?有何意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还有两个绝妙之处。“熏”、“醉”把那些人只顾纵情声色的情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最后用“杭州”不用“西湖”,为了与汴州(被金人占据)对比,隐含深意。
全诗揭露“游人们”不顾国家命运、苟且偷生的行径,表达了愤慨,同时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平淡的、表面近似写实的词作,隐喻着触目惊心的内含。
延展阅读,林升其人和另一篇作品。
林升的资料历史记载不详尽。他是今浙江苍南人,字云友,又字梦屏。从《平阳县志》、《西湖志》记载看,大约生活在宋孝宗时期,善诗文。一个儿子、一个孙子,都曾是宋代武进士。
他的诗文遗作不多。欣赏一篇。
《长相思》
林升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好问题,我是二十八画先生,很高兴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跟大家谈谈这两句诗的出处,这是宋代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
原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作者闲游临安城时的感时讽事诗。第一句写临安城外青山隐隐,远在天边。歌舞露台,楼台鳞次栉比。第二句诗人直接用反问这种更加强烈语气,表示这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能休止?最后两句以辛辣讽刺的文字写出当权者,肆意妄为,纵情声色,不顾大局,没有担当。不动声色的批判了“游人们”的腐朽不作为的庸俗丑态!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权者没有家国之志,不思进取的愤慨!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实在巧妙,是一语双关。表层意思指的是:杭州温暖柔和的春风,实际却指的是:社会中弥漫的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淫靡风气。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昏昏沉沉,毫无报负,没有骨气,遗忘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无情的揭露了那些热闹与繁华的歌舞场面下的江山社稷的日益倾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兵变,兵士众将皇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遂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即史上北宋。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权集中于己一身,虽然避免了中晚唐藩割据的局面,但也直接导致了后期兵权力量的过度削弱,才有若干年后在与辽金及西夏战争中的失败,以至辉煌的北宋在沿续了一百多年后,即靖康二年四月,终以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的耻辱灭亡。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随携朝中功臣元老从河南一路南逃至江南建业(今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称为南宋。
《题临安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一首辛辣的政治讽刺诗,作者林升在临安目睹南宋朝野腐败不堪题诗于临安一家客棧墙上,表达对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对当权者的极度愤懑,全诗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作者针对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知耻而后勇,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隅,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此诗作者既倾吐了百姓之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和家的命运深切忧虑。
诗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如此大好河山下,当朝上下无休止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收复失地?后两句“暖凤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感慨。“暖风”多么希望是振聋发聩的清凉之风啊!一语双关,声色犬马,淫靡之风盛行下,当朝文武权臣终日沉迷于如醉如痴之中,忘了国恨家仇,忘了失却的大宋半壁江山,也似乎彻底忘了祖先故都东京汴州……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暖风暗讽偏安意,偏做春风三月来。
刚才看到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极具角度!一些想法值得存下来,便一时难痒,先写了一篇文章碎文发在头条上,转头再无耻之至地贴过来。
凭心而论,在这两个字的位置上,可以用春风,东风,柔风,清风,花风,南风等等都是成立的。
既然都成立,为什么偏偏用“暖风?”
抛开这首诗的流传度和熟悉性,如果把“春风”替换到这句诗里,整体诗意仍然通透,堪称毫无违和。然而,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全诗的整体基调便弱了不止一筹。总觉得那个“暖”字仿佛有无数魔力一般,或者可以加持出一种BUFF,仿佛一道菜肴,那个“暖”字变成了鸡精或者蚝油,分外地提升口感。
暖风好在哪里?
因为只有暖风可以提升这首诗的“讽刺”意味,从典故来看,《礼记》中说“季秋之月……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
这一句有两个线索:
其一、季秋,季秋者就是九月,萧瑟摇落者为秋。比如宋玉在《九辩》中不也说“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个秋字,显然暗指南宋偏安一隅,并且贪图享乐。
其二、春令,即春季,因此这个暖风是特指“春天的风”,而且是指“秋天里却吹来了春天的风”,暗指不合时宜,不合规则,所以引发的负面效应就是百姓梦生醉死,毫无斗志。
上一篇:视频直播上抖音,这个大家都知道,请问大家电台主播哪个平台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