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在当代有价值吗?
儿童,世说新语,我的《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在当代有价值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世说新语》中儿童的形象在当代仍有价值,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门客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儿童形象树立比较出名的有《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第二,了解故事人物形象。
《咏雪》主要讲了谢太傅在寒雪日把家人聚集到一块,考察侄子侄女的学问。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问,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他的侄子说,在空中撒盐大体何以与这相比。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比不上满天的柳絮乘风而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的轻盈之态与神韵,此句也被称为咏雪神笔之作。从中可以看到谢道韫的自信、机智、才华横溢。
《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时间到了友人还没来,于是陈太丘自己便走了。走后他的友人才来,一看他走了,就骂他不守信用。他的儿子元方当时才七岁,立刻反驳,你和我父亲相约日中,您过了正午还没到,这是不守信用,当着别人孩子的面骂人家的父亲,这是无礼。
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道歉,远方却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方机智、率真的一面,懂得维护自己的父亲,用守信懂礼来反驳友人。
第三,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优秀的文化要学习要将之发扬光大。一些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至今仍有魅力,比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学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仍是当前的教育主流。#范文化写作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针对你的提问,《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在当代有价值吗?我的回答是,在当代依然非常有价值。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书里面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上百个都和儿童相关。
我在高中时期,多亏语文老师的指导,读了《世说新语》中的前两卷,很多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倒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但唯独里面的儿童形象还映在我的脑海,栩栩如生,全面而真实。
我将从《世说新语》中几个多面体的儿童人物形象入手,去分析这些儿童形象的价值所在。
1、敏于辞令,聪慧机智的孔融
《世说新语》中儿童的言辞极有特色,通常在简短的对话中就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读过,孔融从小就显示出了良好的素养以及超凡的气质。
在《世说新语》《言语》(二)中,年仅10岁的孔融跟随父亲拜见名士李膺。李膺当时名气很大,只有文人雅士和亲戚才能登堂入室。
小小年纪的孔融在前台通报,说是李膺的亲戚,就被带到在大厅入座,没想到李膺来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不紧不慢地回答:“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意思是:从前我的祖先孔子跟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在场的宾客听了他的话,无不震惊,年仅十岁如何说出这般惊人之语。
但在场有一位宾客不以为然,认为孔融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刻意刁难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嘲讽孔融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立刻反驳:“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回应他: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这位宾客听了立刻局促不安。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融正是采纳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巧妙回击了客人的嘲讽。
从这样一则故事中,我们看到《世说新语》向我们展示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凌厉的口齿,还有一些更内在的素质更重要:宽阔的心胸、坚韧的意志、虚心的接纳、自我反省的意识、对生命的尊重与慈悯等许多。
2、品德方正,为人理性
《世说新语》中的这群儿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而具有美好的品德,他们生性善良,富有同情心。
在《方正》(一)中记录了陈元方的故事。元方之父陈太丘和友人约定在中午出行,正午过了友人姗姗来迟,陈太丘不再等候已经离开。等到友人到来,只看到小小年纪的元方一人在门外玩耍,愤怒之下说出“非人哉”,(不是君子的行为啊!)年仅七岁的元方立即反驳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守诚信;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虽然是七岁稚童,陈元方已经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强烈的家族观念,明辨是非,尊儒守礼。
3、学识渊博,个性张扬
在《言语》(八九)中写到,晋简文帝逝世,孝武帝当时年仅十几岁便立为新皇,直到傍晚,他都不去哀哭。左右侍从都劝他应当按常理去哭吊,孝武帝回答说:“哀至则哭,何常之有?”人哀痛到极点自然便会痛哭,何必依常理?
孝武帝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不在乎世俗眼光,敢于打破常规,张扬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名人雅士,他们在其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机智,他们身上闪耀着很多我们现在社会也需要的珍贵品质,那种知书达理,聪慧过人,谦逊礼貌,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啊,可以当东方版童话故事给小孩讲,而且不管时代怎么改变,熊孩子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当代孩子可能不会跟故事中小孩一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心理活动和真实需求,还是可以做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