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样理解:孝悌谨信,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外延?
父母,自己的,的人你怎样理解:孝悌谨信,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外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怎样理解:孝悌谨信,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外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这四个字先从意思来看,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多学多问。原句出自于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规》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白话译文:
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人处世不过如此。这四个字出自《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我认为其内涵的要义是: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百善孝悌为先,孝悌是为人之根本;成事谨信为首,谨信是处世的良方。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悌,指对兄长要敬重。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敬重父母。《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取悦长辈。《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好言规劝父母错误言行。《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孝悌”的外延社会意义
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而是整个的社会的长治久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
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谨,是指谨言、慎行;信,是指诚实、忠信。
人之所以为人,人有思想。思想支配着人的一言一行。古人为人做事讲究谨慎小心,诚实有信。谨言慎行, 这才是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根本保证。
“谨”在《弟子规》里体现为以下几点: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着打扮的这个细节会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衣服不一定华丽,但要得体、干净,更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不能给人轻浮、邋遢的感觉就行。谨慎衣着,打扮得体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是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都很忙,做事若分不清主次,没有充裕时间安排好计划,事到临头,匆匆上马,容易出差错。“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有坐姿,站有站姿。脚不要踏在门坎上,也不要斜靠在墙壁上;坐在橙子上双腿不要分得太开或不要抖腿,这样很不雅观。“入虚室,如有人”。出入别人房间,要先打招呼,轻轻敲门,里面有答应,同意之后方可进入,子女进入父母房子如此,父母进子女的房间也应如此;进没有人的房子,就好像进有人的房子,这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自尊,这其实就是“慎独”,出入没有人的地方,更要谨慎自己的内心。“信”字是一个单人旁,一个言字,说的是人说话的事。讲话真实就是信,不真实就是不信。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也是言语,言语如果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人的交往就是非常虚假的。
“信”在《弟子规》里提现为以下几点: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古人讲凡事得三思而后行,说话也一样,想好了再说,不能信口开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出言“诈与妄”,一次两次,别人可能还相信,次数一多,别人肯定就不信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要知道,“恶语伤人恨难消”,受伤的一方是很痛苦的,如果这个人没有宽容之心,就容易产生报复心理。“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在背后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不要拉是非,当长舌妇,没事的时候,可干点正事,闲言乱语“莫闲管”,“闲事少管,打捶趔远。”谣言、毁谤人的话不要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没有亲眼看见的东西,就不要乱讲,讲不明白的事情就不要乱传。“过能改,归于无”,知道自己讲错话了,知错善改,也是好同志,“知耻近乎勇”嘛,要命的是“倘掩饰”,给自己“增一辜”。用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就增加了一条罪。上一篇:找一个小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