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未来90后除了拜祭父母,会不会很少有人祭祖了?
祭祀,祖先,自己的未来90后除了拜祭父母,会不会很少有人祭祖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未来90后除了拜祭父母,会不会很少有人祭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的,也许只是形式变了,他们会用网络祭扫的形式来完成对亲人的追思,祭祖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血脉中,只有祭祖才能不忘祖先恩情,尤其有些孩子对爷爷奶奶有特殊感情,他们陪伴了自己的童年回忆,所以说与祖辈的感情很深,他们会通过他们的方式来追忆祖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不会。
在我小的时候,不懂清明节,每逢清明节就跟着父亲去祭拜逝去的爷爷及祖先。那时候,心中没有一丝的伤心。直到家庭遭到了重大变故,母亲患病去世,才明白,很多时候,人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感到珍惜。
《论语》中有这样的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从这里就能清楚地看出孔子对于祭神祭祖的态度。
“祭祀”,“奉祀”在易学中均含有育产之祭的意思,也代表了古人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愿望。
祭祀先人,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 以祭祀先人的方式,教育后人勿忘本。当体念祖先、父辈创业之不易。尔等子孙后人应当勤俭守业,并努力把先人的事业发扬光大,为祖宗争光,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通过祭祀,让后人知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赖祖宗择善而居,勤恳创业,治家有方才有的。
借祭祀先人,来教育子孙后代勿忘亲情,上当尊老,下当爱幼。对上辈人,活在世上时,要尊敬、要孝顺、要给予生活上的保障。对去世后的长辈,要常加祭祀,经常缅怀。
通过祭祀,教育孩子们对同辈份人、下辈人,要互相友爱。要记住家人、族人乃是血肉相连的同胞,应当谨记亲情,勿起纠纷,和睦相处。宗亲是祖宗同门,对有困难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当要互相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观点:
趋势来说,现在的90后是会越来越少人去祭祖。
因为像我老家来说,一个三四线城市,大多的90后都在一二线城市上大学,毕业后也就在当地工作,一年回家一两次,一旦因为工作或者有事赶不回来祭祖,几次过后,对这种祭祖情怀会越来越淡,连续几年没有回家祭祖,对于祭祖,他们感觉可有可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今的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这是一个与现代教育,民风,社情,思想息息相关的问题。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道德教育欠少,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以盈利为主,不追求质量,甚至故意以劣质迫使人们返修与二次购买为盈利手段。受此影响,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拼了命的想当官,做梦都想发财,基于这种社会情况,我们的下一代自然受此影响,并且随着发展发酵,变得变本加励。可以看到,这几代人以来,一代比一代变得冷酷无情,道德沦丧,现在不论是大人,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子女一代向利益出发向钱看,几乎大家都是为这一个目标为最高追求。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人的素质确实是危险的,令人担忧的。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灿烂文明,沦落至此,确实让人心痛!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祭祖只祭父母那是必然的,甚至还会继续恶化!
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教育?改变一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改变一下社情人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人的祭祀文化以及它的发生和发展状况。
祭祀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
祭祀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广泛流传,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是记载王家祭天和祭祖活动的,比如《大雅》、《周颂》、《清庙》等等。
中国人的祭祀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感恩和歌颂的功能,它不是对鬼神的磕头乞求,而是把祖先还原成各种模范来宣扬他们的威德。
中国的先贤孔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正是中国人祭祀的主要目的。
祭祖就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凝聚宗族的力量和精神、崇仰德行的一种家族教育。弘扬这样的文治精神才是祭祖的真正目的。
中国各地的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关联,经济发达的地区祭祀文化相对浓厚。比如江浙一带、安徽、广东、福建等地都有非常多的祠堂,每到重大节日都要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祖活动,而这种祠堂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就很少见到。
不仅在清明节要祭祖,除夕、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打开祠堂祭拜祖先的重要日子。
上一篇:出门在外你最想念的是谁?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