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周浩的纪录片怎么样?
片子,纪录片,我的你觉得周浩的纪录片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铁路沿线》(2000)
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是一个摄影记者,我在现场帮整个活动做记录,他们在一个20、30平方的小会议内里面评片子,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说了一句,你们给我三年时间,我一定拍出一部片子,后来有人就说,我们当然希望看到这一天。其实当时我什么都不会说,我记得那个活动大概是在9月份约束的,当时我还在南方周末就职,回去后就买了一台索尼的摄影机,是刚出来的一体机,带有话筒,但是话筒声音是不好的,不到2万块钱,我当时还是下了蛮大决心的,买了这么一台机器。
题材应该是2001年还是2002年,那一年南方周末在春节的时候做了一个报道,这个报道的名称叫做“向南、向东、向北”,讲的是春节以后民工潮开始返回工厂打工的系列报道,大概是从中国中西部开始,分几个组,跟踪这些农民工。其中我跟了一组在东莞的厚街,就写了这样一个报道,我当时拿着摄影机跟着他们的口述,我一个同事开车带着我去的。去了之后我有一个直觉,知道这里一定有戏,一定有故事。
那是什么样的出租屋呢?东莞本地人会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二房东,珠三角的房子空间很高,大概有4、5米高的空间,一楼可能会做厂房,里面空荡荡,没有隔断的,就把房子隔断,二房东会自己花一笔钱,把它隔壁成一个小房子,但是又不可能修一堵五米的墙,只修了两三米,这个环境一看我觉得很特别。
这个地方在东莞厚街,东莞厚街的民工一个重要的来源地是四川的金堂县。中国人出来打工是希望带亲戚的,这种亲戚带亲戚就导致一个村子里面或者一个县城里面相对在一个地方进行打工,这是中国比较特别的地方,会以家族为线把这些人给串起来。因为我是贵州人,贵州话实际上跟四川话特别近,所以我很快就跟那些农民工在语言上没有障碍了,就拿着我到手不到一个月的摄影机,那是十一长假,那时候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南方周末周四出报纸,我星期五、六、日就在那儿待着,刚开始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请教在贵州电视台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那个时候机器特别不稳定,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些素材我现在还保留着,我拍了不到一点素材大概是500兆左右,但是电脑一天会死机几十次,最滑稽的是那时候我拍这个片子有一个识码,识码都一直保留在上面,我以为识码在后期编辑可以去掉,后面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去不掉,怎么办?只能把它裁掉,所以那部片子也是特别不规范。
拍片子就是跟人相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每个摄制组最好有一个女人,为什么?我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发现,有的关系天生就是男人搞不定的关系。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在那里经历了三个孩子的出生,拍到孩子出生,拍到了杀人事件,那个片子它是一个非常本能的记录。好的纪录片是什么东西,好的电影是什么东西?我觉得就是我有一种强烈的要表达的欲望,这种表达的欲望有的人愿意写字,有的人愿意发朋友圈,有的人愿意拍片。再往前面走,我刚刚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的文字非常糟糕,我是一个工科生,我写个1000字的文字都会非常摇头,我拍照片,我虽然也能拿一些奖,但是我觉得拍照片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我拍照片其实并不差,今天一个朋友还跟我说,我拍片子还蛮有感觉的。我觉得我拍照片没什么天赋,但是后来莫名其妙走上了影像这一条路,影像这个东西变成了我自己很好的一个手段。
刚才说到了女人,曾经有一个人物我拍到一半拍不下去了,为什么?她老是躲我的镜头,实际上我跟她也没有太大的矛盾,突然之间关系就理不清了,我就叫我的前妻,她也是记者出身,摆平了跟这个女人的这个关系。我觉得技术是很关键的,但是别人为什么让你拍,这个比拍本身更重要。
拍完《厚街》以后,好片子都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刚刚拍这个片子并不是要赌这个气,就是因为自己有一个表现手段,一个方法,这种方法是我用文字和照片不能很流畅表达的东西,突然找到了影像,我觉得影像好像更容易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种感觉其实对我来说其实是很一种美妙的关系。走到现在如果说我有什么特点,我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真的要找个性的话,我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而且我认为自己智商不高,为什么能在这个行当走到现在,我觉得就是我有一种很庸俗的亲和力。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别人不那么防备我,于是我就能拿到我要的东西,而且我的经验是,你到任何地方去拍片子,并不是去编造一个理由说我为什么要来拍你,而是在第一时间告诉别人为什么要来。如果你这个理由别人不同意怎么办?不同意你就换一个人。我拍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把握我要去拍一个人,别人一定会同意我的拍摄。
比如我的第二部片子是《高三》,我为什么要拍《高三》?《厚街》刚刚一出来,那一年正好是云之南首届影展,我的片子送过去,莫名其妙拿了一个奖,那时候好像是5000块钱,这还是一个民间的奖,好像并不足以证明我自己是这份料,所以我现在想起来拍《高三》的原因,就是想在一个短时间内拿出一部片子里,这部片子得让我的亲人,我周边的人认为我有能力拍片子。
高三 (2005)
虽然现在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不在乎奖项,但是奖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会是一个催化剂,是迷魂药,就算它早期是不挣钱的,但是你连名都捞不到的,你回去怎么跟妈妈交代。社会不承认,周围的朋友不认可你是做不下来的,所以我经常会说纪录片实际上是一种关系,日本导演说纪录片就是讲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更愿意把这种关系拓展一下,它还需要你理清楚你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打不通是做不下去的。
这些关系怎么打通?有时候奖会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应该拍一部片子,让别人认识到我的能力,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傻劲,发现高考是一个不错题材。恢复高考30年了,从来没有一个人做过纪录,而且大概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出来,我还联系过黄冈中学,但是他们拒绝我了,后来去到了我同事的一个中学五平,见到了一个老师。我们在座的任何人只要愿意开放你们的空间,它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看的纪录片,关键是别人对你这个空间的开放程度有多大。其实开始拍的时候我特别后悔选择那个班,因为那是一个文科班,那个班前十名都是女生,男生在那个班是特别弱势了,拍了半年以后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东西,阴盛阳衰的感觉,但是到了后来这个情况有了好转。
这个班有一个女生叫做林佳燕,就是以这个女生的日记展开的,这个东西要把握度,你不能很早期告诉她我们要用你的日记。其实纪录片的导演作用是非常大,我在拍第一部片的时候拒绝了署名导演,我的署名是制作,因为我看的是现实中的人,又不需要别人扮演,应该不叫导演。但是做到第二部,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真实,真实都是被导演构建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蒙太奇,你是把生活重新架构过了,重新构建了一个世界,只是说它的演员是现实中的人物而已。
上一篇:营养关节软骨的保健品是否有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