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拒绝抄袭,说说《道德经》在生活上怎样帮助了你?
道德经,自己的,都是拒绝抄袭,说说《道德经》在生活上怎样帮助了你?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个例子关于旅行。《道德经》里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意思是:如果大家都把某一件事当做“美”来追求,人人都知道这件事“美”,那么这件事反倒变成不美,成“恶”的了。道德经揭示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就很常见,比如,云南丽江的美是一种很自然的民风状态,但因为人人都知道了,都来追求丽江的“美”,把丽江古镇挤得水泄不通,不仅破坏了它本来的自然古朴,人挤人的现象也会破坏旅游途中“美”的感受,转而让人厌恶。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以外出旅游,去热门景点,不见得会有“美”的感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直很想读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但是都懒得去挑。直到在樊登读书会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就买了。虽然本人不是很喜欢用樊登读书会听书,但是它里面推荐的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在序章里面用“其人”“其书”“其道”来介绍了《道德经》创作的背景,这个对我们理解整本书有很大的帮助。其实任何经典著作都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除了序章,韩教授也一再强调要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来解读经典,对于《道德经》更是需要这样的方式,因为《道德经》里面存在着很多的前后呼应,很有利于这样解读方式的应用。也因为这样的方式,导致前面章节的解读内容很多,后面章节很多都是解释一下,一笔带过。
这本书比较好的一个地方就是用大白话来写书,你看书的时候就好像韩教授在你面前给你讲解一样,能让你容易理解;但是不好的地方也恰恰是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有一些举例和道理都在书中重复使用,尽管老子也是运用这种重复的方式来强调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但是解读的时候我更希望作者能以不同的例子来阐述同一个道理。
但是归根结底,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多读几遍。
下面我就用序章中“其人”“其书”“其道”来说说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其中主要内容放在“其道”上。
“其人”
老子,本名叫李耳,春秋时期人物。古代能在“子”结尾的名字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老子的职位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专门管理图书。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所以老子作为图书馆馆长,能接触到大量的图书,这也为他广博的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加上他的“慧根”,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之一,连孔子都向他问礼。
所以,那个时候,群雄割据,每个有想法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世之道,自然老子就成为他们拜访的对象。根据他们的问题,老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包括了政治、权术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最后,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下(也算是被人逼的吧,根据书中所言),写成了这本书。
“其书”
刚才也说了,这本书是老子根据提问者给出回答后的总结。经典书籍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写的都是自己对别人说过的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跟学生之间的问答,所以它是有对象的。比如,论语中不同的学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有时候是“克己复礼为仁”,有时候是“仁者爱人”。
《道德经》也是一样,而老子回答的对象可分为三种人:士、王、圣。士指的是小官小吏,王一般是地方长官之类的,比如诸侯, 圣就是更高级别的了,这个级别不是管理上的级别。繁体字中圣是王字上面一个耳加一个口,你就知道,圣就是更开明、更优秀的王。
所以说《道德经》是管理者的圣经,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就是教一个管理者如何管理,王如何管理国家,企业家如何管理企业,甚至一家之长如何管理一个家庭,等等。
此外,《道德经》中通过三种方式来强调一个道理的重要性:1,重复,同一个道理反复在文中提及,就跟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是一样的道理;2,首尾呼应,在一章中开头讲一个道理,中间论证,结尾再概括一次,跟我们学生时代写作文很像;3,正反,一个道理从正面说,你如果这么做了会怎样,你如果不这么做又会怎样。所以,这本书有时候读起来感觉啰嗦,也是跟《道德经》里面论证的方式是一样一样的。
“其道”
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了解了时代背景,了解了书本结构,那么接下来就要说说,学到了那些道理。我就不按照书本顺序来一个一个讲,那样太长了,还不如看一遍书。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说明。一共回答了如下11个问题,但也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感兴趣,建议看原文。
其实“道”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概念,按照老子的话说,道是用语言说不清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有了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那怎么来说明“道”呢?用比如的方式,所以产生了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大象无形。老子认为可以用风来比喻“道”,因为我们看不到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每一片树叶来感受它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它,它却一直在我们身边,就是这么神奇。
但是“道”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包括如下内容: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马路来阐述一下,我们开车在路上,是有目标和方向的,这都能理解,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另外有些不属于交通规则,比如让行人先走,不插队,会车时不开远光灯等等,这些是个人修养问题,属于境界。
车道上都会有边界,在乡间小道上开车的时候,你如果硬要越界往沟里开,也没人说你不守规矩,也没有人说你素质低,只会说你不小心,所以我们要直到边界。还有底线,《道德经》里有个成语叫“知止不殆”,如果该停止的时候,你不停止,那就有危险了,所以我们要守住底线。
这就是“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比较狭隘的理解。
那什么是“德”呢?坚持不懈地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的表现。
这个词从小就开始听,一直以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事儿都不干,当个甩手掌柜。现在看来,当时的理解太狭隘了。
关于“无为”,具体解释有三条: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道就像太极一样,一,太极,太极生两仪,也就是一生二,两仪就是阴和阳,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万事万物,在中国的哲学里面都是阴和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知道这个之后我们就好理解“二生三”了,其实这个“三”应该理解成参与的参,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阴和阳参与到一块,就产生了万事万物,即“三生万物”。
上一篇:美国如果要是有500-1000万人感染新冠会不会解体?各州独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