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为什么人说到老了要“享清福”?
自己的,享清福,清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为什么人说到老了要“享清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为什么人说到老了要“享清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里的“清”指的是物质上的或者利益方面的寡淡。人到老年后“享清福”的“清”多指的是内心的平安宁静,没精神因素上劳神费心的影响。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主体,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因此,物质充斥于整个世界,人离开了物质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物质对于人和世界所体现出的意义。但是,人与世界上其他的一切相比较,人类的精神世界无疑是最高等级,其他一切要么不具有精神世界、要么精神世界能力低下。这就导致了人类在某些方面,不能完全按照物质上的原则决定自身行为和思想,而是要物质与精神观念兼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越纯净的水越清澈,含有的其他物质成分也越少。因此,满足不了鱼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导致无鱼或者鱼类较少。通常用来比喻人群中物质的多寡,以及人对待物质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用“清澈的水”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含义。我们一方面需要物质满足生存,一方面希望自己有一个纯净的心灵或和谐的社会关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但自然法则却限制了我们的要求和希望,怎么做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和谐统一,是考验我们人生智慧的重要问题。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难处不在于我们能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否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清与浊、物质与精神、己和彼、自身与社会关系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我们所具有的智慧掌握的就是选择的道理。至于最后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老年是人生岁月的堆积,是我们一生所结出的结果。就像酗酒最终会导致健康受影响一样。老年也是对人一生中所做所为的总结。这样说虽然有一点绝对化,但任何事物,哪个不是一点一滴的由量变到质变呢?人当然也逃避不出真理覆盖的范围,须知今日事儿前日必有因。活的坦然、安宁,我想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人生中的清浊、亲疏、等等一切事物,你想做什么做什么,但不论做什么重要的是要守规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也就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原文是"人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巜汉书》。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对别人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交不到朋友。你可以想一想,鱼的生存是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水太清了彼此没有遮掩,就不容易捉到食物,再者鱼的天敌一眼就能看到它,更不容易生存。再说人,性格是有差异的,为人处事的风格也不一样,你老用自己的好恶标准去苛察别人,对别人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谁喜欢整天给自己挑毛病的人呢?所以必然交不到朋友。
为什么人老了要享清福?这里的"清”和上文的"清”含意是不同的。这里的"清”是指的"清静"。意思是在家庭中少管闲事,孩子己经成家立业,不同代必然有代沟,该"难得糊涂”的时候了,再家务事啥也去管必然惹孩子不乐意,眼不见,嘴少说,吃饱了啥不管,这就是"清福”。和外人相处要宽厚包客,对别人说的话,愿意听的听听,不顺耳的借口离开,少与人争执,这就是享清福,孔夫子早就告诉我们老年人"六十而耳顺”,就是这个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在治理人民的时候,不应该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能忽视人的心理,了解自己天生的感受和后天养成的习惯,人们就可以完全听从你的命令。因此,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就会爱你;如果政治明朗和平,人民自然不会有怨言。
因此,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不应该设定太高的理想,目标太远,要求人们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如果你用古代圣人的成功理想,要求人民立即实现,恐怕人民应该远离它,不敢欢迎它。你告诉他们未来的长期目标,人们做的痛苦,当他们受苦时,他们必须避免。
所以在古代皇帝的皇冠上,挂着一串玉,就是要警惕自己,看不太清楚;用棉毛耳塞,就是要防备自己,听不太细。所以,如果水太清,没有鱼能存活;如果人太聪明,没有人会成为你的伴侣。因此,我们应该纠正人民的罪恶,让人民放心。
用仁慈和仁慈的方法引导人民,使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完美;衡量人的才能,因材施教,从而找到自己的未来。如果人们不小心犯了小错误,就要找出他的好处,原谅他;如果他们想判他死刑,就应该尽量让他活着,这样他才会好起来。
因此,顶部和底部可以被整合成一个,而不是分开的。因此,仁爱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如果政府不合适,人民就不能教书。如果人民不学习,就不能被驱使。
扩展资料
含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但总有一些人喜欢偏离这句话的本意,为了劝说人们不要事事认真,要宽容宽容,甚至看到危及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上一只眼,不要太宽宏大量。有必要进行一次讨论。
应该承认,这句谚语之所以流传至今,可能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告诫人们要对人少一些要求,多一些宽容。目前,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理解这句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同情心”的哲学。
上一篇:广西以后还会有本科的体育大学,美术,农业,音乐大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