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佛系,会害了你。你怎么看?
自己的,的人,现在佛系,会害了你。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佛系
佛系,网络流行词。
释义;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佛系”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
可以是过不下去生活时聊以自慰的“阿Q精神”,也可以是缺乏向社会上游争取的以热爱生活为借口的逃避努力。
还是看个人看法不同,各有计较。
看法1:佛系背后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太累了,社会固化引起的退缩。
网友:“我确实没力气争了,房价那么高,我也不想让父母和爷爷加起来辛苦攒的约90多万给我交首付,我压力好大。我父母60岁退休,可能还要延后,我倒不如不争,留下他们的积蓄可以让他们干到不想干了,累了,可以自己提前退。我自己慢慢来吧,时间大把的。”
“房价那么高”“我压力好大”“我想让父母早点退休”,从这些想法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人为什么会“佛系”。
“我们那一代那么苦,也不是都靠着拼搏有了今天的生活?你们舒舒服服过来的,有什么资格讲要‘佛系’?”
举个例子,爸妈总是教导我们“好好念书,考个好大学”。
可是,好好读书有什么用呢?在河北的考生,5点起床,读到11点,吃饭有时限,甚至上厕所也要在10分钟内解决,也不一定
能上个好大学。而同样的成绩,在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是不是很让人“丧”?
同样,三年苦读高中,大学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上大学有什么用呢?985的毕业生也有35万,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房价那么高,就说除去北上广深的超一线城市,就是在厦门,只靠自己的月薪,自己不靠贷款买房也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你努力一下就能缩短的了的。
社交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更加透明,失望带来的负面情绪也更加明显。在你为了一顿饭10多块而心疼的时候,发现当时一个学校的同学已经去马尔代夫度假或者英国剑桥镀金了。
这时自然而然的就会蔓生出“佛系”哲学:与其,活得那么累,干吗不接受现实,好像心理还好过一点。
看法2:“佛系”的背后年青一代被灌输过太多的“成功学”而逆推动出来掩饰内心焦虑的流行词。他们不是不争,而是不想让别人再说三道四。
网友:“家长让孩子上学不是为了开阔眼界寻找自我,不是想要出人头地发大财,衣锦还乡。”
长辈总是侃侃而谈年轻人要“有冲劲”,我们也想啊。但是现在圈子比较固定的,往上走一个物质阶级有多难我们都知道。越有钱的越容易有钱,你没能力没钱的,很多时候自尊都很奢侈。
另一方面,还是有很多人教育小孩,找个国企工作,衣食无忧了。这时,谈“儒系”反而被笑话吧,“佛系”更加稳定安了,我看到也有越来越多“佛系养儿”,宁愿希望让孩子快乐的成长的。
看法3:在中国,大多数人还是要争的,“佛系”被热炒还是因为他还是小众群体的描述词。因为在中国,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佛系”很难体面的生存下去!
网友:马家辉说得很对,大多数人内心是不愿意去争,但是没办法啊在中国你不争过的就太惨了。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画画但是家里没这条件啊,我要是选择去画画过得肯定很惨,画画想要赚钱太难。没办法我只有去学金融,因为金融好就业收入相对其他行业要高一截,你想去追求那些东西你没那个条件,只能去争。等你比较有钱了,你的下一代才有选择权。选择权是个奢侈的东西。
根据一份可信度较高的调查:在欧美国家选择“happy family”的占大多数,在中国,大多数人也追求“happy family”但更多人选择”rich and famous”。
这件事反应的还是马克思的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欧美人对rich的向往代表了野心、代表了对极致生活的渴望,但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因为社会保障足够的好;而中国年轻人的rich的向往,更多的表明了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和将来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弱势群体生存有多难,别说生活了,美满的家庭更是无从谈起。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基本生活要维系,如果不能rich and famous,人生将会很凄惨,普通人的人生没有房子住,被人看不起,经不起一场大病、经不起一场意外!所以拜金倾向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现实造成的。
看法4:以上 只是 一部分人的视角!佛系的年轻人还是有走心的地方。只是现在年轻人喜欢表面表现的不努力,但是内心是有渴望的,或者这只是一种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热爱生活的生活方式。
网友:我理解的佛系,是活在当下吧。 如果你感到沮丧,那你活在过去;如果你感到焦虑,那你活在未来;如果你感到满足,那你才活在当下。身到底有什么过不去,解不开的。不管什么系,开心就好。按我的话说,如果没有时时挂在嘴角的微笑,那根本不是生活。
总结起来,一边是只知道不断进取,不知道放松休整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进取,一边是彻底放任自流,都不行。中间关键还是度,一般人都控制不注,因为没有理性,有的并且没有这个概念,更提不上控制度的概念。
失败成功中间存在运气,成功的人认为人有志向事皆都能成,他恰恰忽略或者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在未知道理中的幸运儿。失败的人为自己能力有限,不思进取变成现代佛系,一切都已经定数不会改变,只看见不断进取,看不见上升机会和可以休息,所以就会感觉很累。
一切从用心开始,不用心只能看见表面,不能看不见根子。
我觉得吧,还是要年轻时讲“儒”,中年后讲“道”。在喜欢拼搏就开心的拼搏,到喜欢安逸就舒服的安逸。但最终要了解自己要什么。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很漫长。
上一篇:《海贼王》海上列车篇,如果草帽4人齐心协力可以打的过CP9四人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