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岳飞蒙冤遭难,岳家军将领没有为其鸣冤?
岳飞,岳家,朝廷为什么岳飞蒙冤遭难,岳家军将领没有为其鸣冤?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岳飞蒙冤遭难,岳家军将领没有为其鸣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嘴就是圣旨,圣旨就是命令,谁敢违抗同样会引来杀身之祸,不服的也只能忍气吞声,那里还敢有鸣冤的想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敢啊?主子下定决心处死功臣,别人只想着如何自保!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岳飞鸣冤的举动,其实是有过的。
与流传甚广的说法不同,在岳飞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岳家军诸将皆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将岳飞定罪的不满。只是他们的抗争,在绍兴年间宋金两国盘根错节的政治军事局势中,显得过于渺小与微弱,以致被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而在岳飞身死之后,除开小小的波澜,岳家军大部分部将的按兵不动,则是另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理由。
南宋初年宋金局势
1.构陷与抗争
1141年5月,驰援淮西前线归来的岳飞率部回到临安。几乎是与此同时,朝廷发来旨意,将岳飞暂时调离军中,转迁枢密院供职。
这一不寻常的调动迅速引起了岳家军上下的疑虑。过去的十余年间,岳飞几乎与他的部队形影不离,近乎是岳家军十万兵马的精神支柱。坊间皆为岳家军的赫赫军功而称赞,岳飞自然也被视为大宋江山的干城。此时正是对北方金人开战之际,朝廷却忽然将岳飞调离一线,意欲为何?
实际上,不祥的征兆早在去年七月已然隐隐浮现。那时以岳家军为主力的北伐大军刚刚在朱仙镇重创金军,兵锋一时震慑整个北方。完颜兀术忌惮宋军军势,不得不弃守开封,暂避锋芒。在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朝廷却态度强硬地发来了退兵的命令,击退金人、收复汴京的努力自此化为泡影。岳家军上下已然隐隐感受到,此时的朝廷已经不再是建炎年间那个锐意进取、重整河山的朝廷了,无形的阴影正覆盖在所有人头顶。
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事则加重了诸将的怀疑。当年5月,秦桧麾下党羽万俟卨与罗汝楫在朝堂上对岳飞发起攻击,指责他在2月金人入侵两淮地区时按兵不动,有意坐视淮西沦陷。这显然是无中生有的诬陷,金人发兵南侵时,岳飞所部是驰援最为迅速的部队,大军出征时岳飞还患着重病,以致皇帝本人都大为赞叹岳飞的报国忠心:“国而忘身,谁如卿者?”
但显而易见的事实并没有令朝廷打消对岳飞的猜忌与防备。到了当年8月,岳飞被解除了枢密副使的职务,随后朝廷又委派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知朝中暗流涌动,婉拒了朝廷的任免,告老还乡。
但阴影中的力量仍没有停止对岳飞的迫害。在岳飞离开军中的日子里,秦桧一系的党羽分别将岳家军各级将领召来谈话,言语之间有意将话题向“岳飞意欲谋反”的方向引导。而在面对当时权倾朝野的秦桧及大小党羽时,那些自北方沦亡起便奋起征战的武将们无不表现出了极大的鄙夷与愤慨,拒绝与秦桧同流合污。哪怕是一众将领中素来人品存疑、屡犯军纪的王贵,在面对秦桧的威逼利诱之初,也是言辞拒绝的。岳家军的武将们自觉组织起来,为岳飞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铁桶,将他们的元帅牢牢护卫在其间。
如此形容似乎仍不够直观,我们不妨从数据上感受这张保护网的庞大。
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下诏变革军制,将岳飞所统帅的神武军改制为行营后护军(此乃岳家军的官方名称,岳家军实际上是民间常用的称呼),驻守湖北襄阳、樊城地区,总兵力达十万之众。而统制这支大军的中高层军官,有统制官22人,正将、副将及准备将各84人,总计有274人。秦桧用尽手段试图买通这274名武将,最终却只得到了一人的回应,岳飞在军中的威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岳家军收复襄樊六郡绘图
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线最后还是被攻破了。缺口出现在副都统王俊身上,此人曾因触犯岳家军军纪而一度面临被岳飞军法处置的境地,因而最早倒向了秦桧一边。在他的精心构陷下,岳飞麾下战功赫赫的将领张宪最先中招,被押上私堂严刑拷打。审问者试图通过构陷张宪有“收岳飞处文字谋反”之嫌,进一步扳倒岳飞。但在审讯其间,张宪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与勇气,坚决否认一切虚构的指控,以致接连审讯数日无果。
不过这一挫败并没有阻拦奸臣攻击岳飞的脚步。就在岳飞还未来得及多享受几日赋闲在家的宁静生活,朝廷便秘密将其召回临安,旋即毫无征兆地将其投入大理寺。而在此之前,朝廷已然将岳飞长子岳云关入狱中。后者自年幼之时便追随父亲北伐抗金,数度领军冲杀在一线。加上更早入狱的张宪,岳飞心中已然对自己的结局隐隐有了预感。
2、不屈的灵魂与没落的辉煌
在大理寺,面对严苛的审讯,岳飞坦然无惧色,甚至将身后“精忠报国”的刺字袒露给审讯官。主审管何铸见状为之动容,如实向秦桧汇报,此人一身正气,委实不是犯上作乱的奸雄之人,此案实为冤案。对此秦桧只意味深长地回应了一句:“此乃上意。”
只此一句,细细品来,已叫人不寒而栗。
随后针对岳飞的审讯则由万俟卨接手。此人最大的特色便是没有何铸一般的恻隐之心,他比前者清楚,今时今日,无论是朝野上下还是皇帝本人,以致金国人与大宋江山,都已经不想看见或不再需要岳飞活着了,罪名仅仅是一个过场,结局早已注定,一代名将岳飞已然难逃一死。
至于这一结果是如何形成的,稍后会再谈及。
于是时间还是来到了这一天。1142年的隆冬,风雪飞扬。自靖康之耻起便领军作战,挽救大宋江山与倾覆的名将岳飞,含冤死于大理寺幽深的牢狱中。在其死后,供状上仅留下八个透着悲愤的大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